孙 咏
辽宁省北镇市人民医院(121300)
盆腔淤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又称卵巢静脉综合征(ovarian vein syndrome)是引起妇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症状涉及广泛,而患者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常不相符合,在体征上常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故此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盆腔炎或慢性附件炎而久治不愈。
可能导致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原因虽多,但此等原因并不一定都导致盆腔淤血;反之,显示盆腔淤血者,又不尽有上述症状。因此,盆腔淤血综合征不仅在病因病理方面,而且在诊断、治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尚需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加以研究。
输卵管结扎术手术方法的影响:输卵管结扎术后所致的盆腔静脉淤血与结扎手术的方法直接有关。西安第一附属医院高积勇等研究结果:抽心包埋法发生盆腔静脉淤血的可能性最小,潘氏改良法后发生本病的可能性最大。在结扎的部位的影响的研究中,输卵管峡部和壶腹部结扎盆腔静脉淤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左右两侧盆腔静脉曲张的比例也没有因为血管分布不同及两侧卵巢静脉回流不一致而产生差别。但是他们认为输卵管结扎术最好的部位应该是峡部,同时在浆膜内注射生理盐水应充分意识到分离血管和输卵管,采用抽心包埋法切除的输卵管应少于1cm,以减少血管的损伤,避免盆腔静脉淤血的发生。而缪成松等认为,从抽心包埋法和改良包埋法对盆腔淤血症的形成没有影响,若女性输卵管结扎术时盆腔组织损伤较大或致盆腔感染,可引起盆腔广泛粘连,影响盆腔静脉血液回流而引起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潘氏改良法有术后盆腔静脉粘连并发症较高等缺点,应予废弃。
显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主要依据感兴趣区域每个象素放射性计数比值随时间变化而决定。当盆腔静脉丛血流受阻、淤血,当髂血管内放射性随时间逐渐减弱时,卵巢静脉丛内放射性却相对有所增加,这一特性正是静脉淤血所致。以腹腔镜确定淤血程度作为淤血标准进行淤血分级,对于轻度淤血者,其灵敏性相对较低,可能与采集体位、病情程度、显像程度有关;而量度淤血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都较高,中度淤血者居于二者之间。统计资料表明,盆腔血池显像对盆腔淤血综合征分级诊断与腹腔镜确定的淤血分级高度有关 。
主要运用奥地利产KRETZCombison330三维超声仪,具有腹部平扫,腔内扫描及脉冲多普勒功能,阴道探头为240度显像,5/7.5Hz,有二维显像与脉冲多普勒功能。与月经干净后3~7d行超声检查,先常规充盈膀胱扫描中下腹部,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行阴道扫描,按不同方向矢状和冠状面多面扫描。除常规观察子宫和卵巢的大小、形态及回声外,重点观察子宫两侧附件区、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区域的血管显像程度。可以直接观察血管形态,并可观测血流速度等多项参数。近年来已运用于盆腔肿瘤诊断、妊娠期血流监测,近距离内可多方面观测盆腔及盆底血管形态及血流速度,能准确反映盆腔静脉淤血的程度,符合率较高。
通过腹腔镜检查,观察盆腔静脉血管显露、曲张或怒张等形态学改变及其范围,并且根据患者由平卧位改变为头低臀高60°位,拨动举宫器使子宫变为前屈位,计算盆腔血流消失时间,判断盆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与盆腔静脉造影诊断标准无显著性差异,与手术中盆腔静脉血管表现和术后病理检查均符合,证明腹腔镜术是可以作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征的客观依据之一。此外,腹腔镜还可以排除由于盆腔其他疾病造成的盆腔静脉淤血。因此,腹腔镜检查要优于盆腔静脉造影等其他方法。
仪器采用美国ALT公司HD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具有腹彩色能量图和多普勒组织显像技术功能,探头频率为3.5Hz,嘱患者取仰卧位,膀胱充盈,于耻骨联合上做纵横向扫查。结果表明,经腹彩色能量图可以满意显示正常女性盆腔血流,血流信号丰富,具有超血管造影的效果。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形态,且连续性、完整性好,血管染色均匀一致,无色彩混叠现象。盆腔静脉淤血患者经腹彩色能量图显示有扩张的静脉丛,血管形状呈串珠状或蜂窝状,较粗的呈蛇行血管束,相互连接呈粗大的湖泊状斑块,为诊断提供了依据。
对于久治无效、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宫颈肥大,子宫后位为特点的年轻患者,可以手术将后倾的子宫维持在前倾位,多能使肥大的子宫体及宫颈缩小,盆腔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或基本消失。
适用于年轻、不需要生育而有严重的阔韧带裂伤的重症盆腔淤血症患者。
经腹手术可以将曲张的盆腔静脉尽多的切除(这是手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并有利于修复阔韧带及骶韧带的损伤,不易损伤阔韧带内曲张的静脉。需要保留一侧卵巢时,经腹操作可将卵巢残端固定在侧腹壁圆韧带上,使其处在高于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此法利于卵巢静脉的回流。该法适用于年龄>40岁或近绝经期的妇女,病情严重者。
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从股动脉插管,观察盆腔血管走行,用栓塞剂栓塞卵巢血管。
江西妇幼保健医院的舒宽勇等采用介入疗法血管内药物灌注术以提高盆腔局部治疗效果的新的治疗方法。他们对盆腔静脉淤血的病人采用腹壁下动脉插管,在动脉内灌复方丹参液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方法是在局部麻醉下在任意一侧腹股沟上2cm左右中1/3段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层,在腹膜前脂肪中找到腹壁下动脉,远端结扎、断离,近心端剪开一小孔插入输尿管导管或硬膜外麻醉导管一根,插入长度为25~28cm,长度因患者身高而异或在X线透视下见导管远端位于输卵管动脉起点、第一到第二腰椎水平即可。导管固定于腹壁切口处,末端套用一枚注射针头及甘油栓,之后注入2mL枸橼酸钠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每日用微量注射泵于导管内注入5%葡萄糖液200mL加复方丹参液20mL/次,注射后再用氨苄青霉素1g(皮试阳性者改用0.6g林可霉素)及2mL枸橼酸钠液推注,以防止感染及血拴形成。连用10~15d后拔管。
江西中医学院潘兆兰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内治和外治结合的方法,对本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方法是内服理气通络、活血化瘀药,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香附、王不留行、川芎各10g,当归、皂角刺、丹参各15g,血竭3g(另研末冲服),水蛭10g(或制成水蛭胶囊)。偏寒凝者,加小茴香15g,台乌、桂枝各10g;偏气虚者,加黄芪40~60g,党参25g,白术10g,升麻10g;偏湿热者,加红藤25g,黄柏、地榆各10g。每日1剂,连用1个月为一疗程。中药腹部热敷,常用药:三棱、莪术各15g,透骨草30g,皂角刺30g,丹参25g,红花10g,赤芍log,乳香10g,没药log,地龙10g,泽兰、水蛭、川芎各10g;偏寒凝血瘀者,加台乌、艾叶各30g;夹湿热者,加红藤30g,川楝15g,蒲公英25g。上药共捣为末布包,隔水蒸透,每日热敷2次,时间为30~60min,连用20d为一疗程。中药保留灌肠,常用药:桃仁、红花、地龙、刘寄奴、川芎、川楝各10g,三棱、莪术、赤芍各15g,丹参、皂角刺各25g。偏寒凝者,加台乌、桂枝各10g;夹湿热者,加红藤30g,蒲公英30g,茵陈10g。上药煎取100~l50mL,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连用10~15d为一疗程。丹参针的应用:复方丹参针20~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用丹参针4mL穴位注射,1次/d,每次4穴,交替选用水道、归来、次髎、中髎穴,15d为一疗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对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认识随着各种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出现而逐渐加深。从最早的盆腔扪诊结合病史资料到现在的三维超声、腹腔镜、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择性静脉造影的应用,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逐渐变的准确、特异。由于病理解剖学上的明确,一些外科治疗方法,如手术、介入术等应运而生,从而使得一部分重度盆腔淤血患者得到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以本病就诊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轻、中度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她们均有较长的发病史和治疗过程,甚至一部分还合并有尚需进一步鉴别的慢性盆腔炎。对于这些人,由于考虑到经济效—价比的问题,不可能施行昂贵的检查,在治疗上缺乏外科手术、介入术的指征,西医保守疗法存在着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稳定等弊端,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总结,逐渐发现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以各取所长,发挥更大的优势。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对本病的预防和护理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今后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必须强调防护。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①不良的生活方式。②个体易感性。前者包括多孕、多产、过劳、不良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方式、心理疾患等均可直接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使其意识到自身防护的重要性,并督促其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特别是性生活方式);调整营养结构、加强食疗保健,保持乐观舒畅的情绪,均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达到治疗目。
目前所推崇的综合疗法包括了内服、外敷、灌肠、理疗、针灸、静脉灌注等一系列方法,有些已经颇为完善,有些则需进一步分析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今后综合疗法将在合理联用、缩短疗程、规范适应证和疗效等方面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