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孔祥智
2010年3月上旬,笔者应邀出席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会后,纽约州立大学莫里斯维尔分校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院长委托该院华人教师许培助理教授安排,介绍我访问了几家农场并和农场主进行了座谈,这种与基层的接触使我对美国农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利文顿的农场是一个专业化奶牛养殖场,这个牛场共有900多头牛,其中处于泌乳期的成年母牛500多头,农场面积700多公顷。利文顿说,成年牛每头要占地2公顷才能保证没有污染。牛场的主要工作人员就是利文顿夫妻二人,我访问的前一天,今年的第一头小牛刚出生,访问的当天又出生了两头小牛,此后的三个月内陆陆续续还会有近500头小牛出生(每头泌乳期的母牛都要产仔)。利文顿说,小牛会越来越多,他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已经雇佣了4个工人,有3个是古巴人,另1个也不是美国人。在这里,雇佣外国人比本地人工资要低。
至于农场的收入,利文顿因为说去年的奶价特别低,所以赔钱了。美国农业部给牧场有补贴,去年需要补贴的项目太多,农业部拿不出那么多钱,又很难计算,干脆一次性给每个牧场2万美元。但即使算上补贴,农场还是亏损。利文顿的儿子也在莫里斯维尔分校读书,他计划毕业后回到农场帮助老爸,把牧场经营得更好。
马士曼农场也是一个专业化奶牛养殖场,和利文顿农场比较相似。农场有750头牛,处于泌乳期的母牛500头左右,农场面积900公顷,其中100公顷专门用来种植苜蓿,他的牛生活的更“幸福”。马士曼雇佣了10个本地工人,包括各种保险在内,每个工人每年要支付2~3万美元,所以成本还是很高的。
我很谨慎地问了一下农场的收入,马士曼说去年很差,农场亏损。他说正常年景下牛奶的价格每100磅(1磅≈37千克)在20美元左右,2006年价格比较高,达到了27美元(他说主要是因为美国牛奶销售到了中国),而2009年底才11美元,农场亏大了。去年拿到的农业部补贴也是2万美元。马士曼说正常年景,这个地区每头处于泌乳期的奶牛能够给农场带来1000美元左右的利润,500头奶牛的牧场可盈利50万美元,是相当可观的。不过由于每个农场的支出不一样,比如马士曼雇佣了10个本地工人,而前述利文顿农场只雇佣了4个外国工人,所以净收入肯定有些差距。
这次访问使笔者有很多感触。首先,美国农场的显著特点是面积大,一个普通的东部水果生产农场的规模是500公顷,普通奶牛牧场的规模是700~900公顷,我国的农民难以达到。在我看来,牧场大的简直有点“浪费”了。在我国,许多地方饲养奶牛都是圈养,一头奶牛从生到死都在圈里,能够“运动”的地方只有几平方米。所以说美国的奶牛是“快乐的奶牛”一点也不过分。由于条件不同,要想产出同等质量的牛奶,我国的奶农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
其次,美国农业的补贴力度大。2009年仅一个奶牛牧场的补贴就是2万美元,这只是直接补贴,不包括各种各样的间接补贴。实际上,在美国农民(农场主)的收入中,政府补贴占很大部分。
其三,美国农场服务机构十分健全。每个农场都享受着多个机构的全方位服务,包括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生产资料采购环节,甚至投资、健康保险等和生产无关的环节。有政府机构的服务,有合作社的服务,也有社会机构的服务。其中,仅本地的奶农合作社就为奶农提供农场保险、农业增值、农业投资、资金信贷、农场管理、饲料营养成分分析、牛奶指标分析、牛奶销售、奶牛市场、风险管理等服务。
第四,美国牧场的挤奶设备虽然看起来较陈旧,但功能不错。在这方面,因为我国的挤奶设备大都是近几年来从西方国家进口的,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基本为零。
从比较优势看,和这样的专业化大农场竞争,我国的小农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但国际化的大市场留给我们的机会的确不是很多。从这几年看,东北的大豆农户、南方的橡胶农户、香蕉农户,去年经济危机下的奶农、果农、菜农等,都在承受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通俗地讲,人家块头大还盔甲齐全,我们个头小还只能赤膊上阵。这样的局面,要想打赢绝非易事。所以,应帮助农民提高组织化水平,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许培讲,要通过交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深以为然。这也是我在回答纽约大学生提问“美国和中国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时,我回答“首先是战略合作关系,其次是竞争关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