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病证特点及防治
张国华
本文总结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经验,提出早期中医药介入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重要性,认为中医药将在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甲型H1N1流感 中医药 防治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以往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类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缺乏免疫,普遍易感,易在人际或动物之间传播。人感染轻者,症状和其他流感类似;重者有严重心、肺、脑并发症,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并导致死亡。本文结合临床,就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病证特点进行研究。论述如下。
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学“瘟疫病”、“疫疠病”、“疫病”、“瘟病”、的范畴。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当于中医学病因的“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诸病源候论·卷十》曰“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不仅指出了疠气病邪有传染性,同时也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温疫论·原病》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多从口鼻侵入人体可通过空气传染而致病。疠气为病,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故中医学在防治瘟疫时,除了要增强正气,更应未病先防、避其毒气。其次是即病防变、早期治疗,这也是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瘟疫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口鼻、皮毛而入。病邪在表,病情相对较轻,此时中医药的介入可阻断病邪的深入,使邪从表而解,有效防止病邪入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医学认为流感早期属外感表证。初期病位在表(肺卫),按六经辨证属太阳经表证;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思想,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是温病的初级阶段。太阳经输不利,卫气与之抗争,卫阳之气不能畅达于外,故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肺卫证候。太阳经络邪阻不舒,则头痛身重,关节酸痛。肺主皮毛,上通于鼻,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咳嗽;鼓邪外出则喷嚏;邪逼液出则流涕。咽喉属于肺系,受风寒则痒,热郁则痛。若正不胜邪,内侵胸胁、肺胃,则谓气分热证,相当于阳明经腑证和里证。卫分与气分病邪不解,热邪可深入营血,则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甚者神昏谵语,严重可导致气阴耗竭,出现亡阴或亡阳等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因此早期治疗、防止传变对于防治甲型H1N1流感有重要意义。
甲型H1N1流感早期一般病邪尚浅,病情较轻,与中医学的时行感冒相类似,因此甲型H1N1流感早期的治疗可参照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病毒(疠气)可夹风、寒、热、湿邪侵犯人体,临床可分为风热犯肺、风寒袭肺、热毒袭肺、温热夹湿、外寒里热几个证型进行论治。(1)风热犯肺:见于甲型H1N1流感发病初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处方以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桑叶 10g,菊花 10g,桔梗 10g,牛蒡子 15g,淡竹叶 10g,芦根 30g,薄荷(后下)10g,生甘草 5g。(2)风寒袭肺:亦见于甲型H1N1流感初期,以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症状为特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处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味: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柴胡10g,前胡10g,桔梗 10g,枳壳 10g,茯苓 15g,生甘草 10g。(3)邪入气分,热毒壅肺: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痰黏咯痰不爽,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喜饮,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处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 15g,黄连 15g,陈皮 6g,甘草 6g,玄参 6g,柴胡6g,连翘10g,板蓝根10g,马勃3g,牛蒡子3g,薄荷3g,僵蚕6g,升麻6g。(4)温热夹湿:症见发热,倦怠乏力,恶心呕吐,或头身疼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大便稀,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腻,脉濡数。治宜芳香化浊,淡渗利湿。处方以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5g,厚朴 15g,法半夏 15g,茯苓 15g,薏苡仁 30g,白扁豆 30g,白蔻仁 15g,苍术 30g,陈皮 15g,黄连 10g,焦山楂30g,甘草10g。(5)外寒里热:可见烦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四肢肩背酸楚,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咽痛,舌苔白薄黄,边尖红,脉数。治宜解表清里。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柴胡 10g,金银花 15g,紫苏叶 10g,羌活 10g,草河车 10g,板蓝根 15g,黄芩 10g,桑白皮 15g,芦根 15g,薄荷10g(后入),浙贝母10g,全瓜蒌15g,生甘草5g。上述各型,均可随证加减,此外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还发现甲型H1N1流感早期有一发病特点,其证型属于外寒里热的居多,温热夹湿型亦不少见。
甲型H1N1流感多数可在轻证阶段治愈,但若早期未能有效控制,未在卫分气分阶段驱邪外出,则病邪会进一步入里,发展为重症,甚则出现心脑肺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笃。这一阶段需中西医结合急救处理。中医治疗可分为热毒壅肺和气血两燔、热入营血2个证型。(1)热毒壅肺:临床以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为特征。治宜清热泻肺,解毒散瘀。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合白虎汤、普济消毒饮加减:炙麻黄5g,生石膏 30g(先煎),杏仁 10g,知母 10g,鱼腥草 15g,葶苈子10g,金荞麦10g,黄芩10g,浙贝母10g,生大黄10g,牡丹皮 10g,青蒿 15g。(2)气血两燔,热入营血:叶天士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邪在卫气不解,则会热入营血。主要症状为高热不退,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气短,斑疹显露、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泄火解毒。处方以清瘟败毒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生石膏30g(先煎),水牛角30g,黄芩10g,黄连10g,生地黄15g,知母10g,赤芍10g,丹参15g,麦冬10g,淡竹叶 10g,瓜蒌 30g,栀子 10g。
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邪去正衰。经治病邪已十去其九,热邪耗气伤津,正气为之大伤,主要耗损人体之气阴。这一阶段证型主要表现为气阴两伤,临床表现以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口渴等、舌红少津、脉细数为特征。治以消解余邪、益气养阴为法。处方:太子参15g,沙参 15g,麦冬 10g,玉竹 10g,桑叶 10g,白扁豆 15g,薏苡仁30g,茯苓15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对于病毒性疾病,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病毒变异特别快,使得疫苗的开发与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历史上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中医药均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中医药及早介入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早期的介入,能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中,中医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S].2009:5 -8.
R511.7
A
1004-745X(2010)09-1540-02
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