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赋
B型超声诊断仪是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超声图像诊断装置。由于它能对脏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因而十分直观。它既可做静态检查,如对各器官和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又可做动态检查,如对心脏、胎儿的观察和分析。本文探讨了B超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一般认为,肝脏内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是一个病理过程,该过程会造成肝细胞坏死,轻者被称为肝纤维化,如果达到严重的程度就是通常所说的肝硬化,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肝纤维化是肝炎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肝纤维化的发展是造成肝硬化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阶段。一般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通常通过B超影像来实现,在检查中,临床判定的基本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1]:第一,是否有肝脏回声;第二,肝脏的性状,主要包括肝脏表现情况、肝脏表缘情况、肝脏面积情况以及肝脏静脉情况,而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肝脏的性状(表面情况,门静脉大小,血流频谱改变),但临床基本上没有采用肝脏静脉大小的检测,实际上对于B超来说,由于肝静脉所在的位置位于叶间列或段间列内,所以,内容显像,而对于正常的肝脏,血管一般呈树状结构,血管壁比较薄,回声很小,肝静脉随着靠近第二肝门变得越来越粗,相反,当肝硬化时,由于肝细胞中产生的结节和新生成的小叶片会对肝静脉进行挤压,引起纤维组织的收缩,从而造成肝静脉直径进一步变小和管腔粗细不均匀,甚至会造成部分静脉分支的堵塞,使这些分支回声消失。一般认为,在肝硬化早期,门静脉、肝静脉特征变化不大,而到了后期阶段,门静脉、肝静脉的主干会变得更细、分支变窄,甚至造成血管的走行弯曲、堵塞,但是,对于肝静脉的大小文献研究的很少,1983年中华医学超声诊断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肝脏正常数值为静脉是(9.7±0.44)mm,95%的范围为(8.8±10.6)mm。而有些学者通过超声学和病理学对肝纤维化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很多肝静脉的内径尺寸不大于4mm[2]。
在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中,通过B超影我们会发现,肝声像图的主要特征为回声和光点同时增强,同时,少数甚至表现为网络状的改变,一般认为,造成上述改变的原因是由于虫卵进入肝脏后,造成虫卵的节点,从而造成部分肝细胞的坏死,这就如同肝炎患者声像图的改变一样,并不是典型的血吸虫病肝声像图的特征,而如果上述病症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进一步观察到小叶间的静脉和较大的门静脉四周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化增生,管壁变厚,光点减少,甚至出现少数强网络型、门静脉管壁增厚的特征。上述性状一般是认为由于肝内大量虫的沉积,虫卵的纤维化造成的,如果血吸虫病进一步发展,那么肝脏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的纤维化。以组织的修复和增生性变化为其主要特征,在晚期,网络型多,弱网络型少,门静脉管壁变厚、变宽,是血吸虫病的重要特征,在这个阶段,肝内管系结构变得扭曲,普遍的观点认为,B超诊断血吸虫病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通过上述对肝脏性状的改变来发现,这是由于纤维化程度及结缔组织的致密度与光点的强弱有密切的关联,光点形病状较强,而病重时则表现为弱网络性和强网络性[3]。
肝脏小病变和微小病变包括肿瘤及相关结节,已成为影像学研究重点。目前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主要有小肝癌、小转移癌、肝结核性肉芽肿等,绝大多数都可经影像学检查并有良好显示,但是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解决。低回声结节的病灶细胞小,细胞成分单一,排列紧密,含有少量散在结缔组织,其间无明显坏死。高回声组织特点为细胞较大,多成分结构,呈空泡状,如脂肪细胞和透明细胞癌,细胞间质有大片凝固性坏死,这些组织学特点构成了声像图回声的基础。有学者认为超声对靶组织的反射界面是形成不同回声特性原因。肝癌绝均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此时的肝癌,由于细胞单一、体积小,因而多呈低回声的小细胞肝细胞癌。通过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血流动力学检测,原发性肝癌表现病灶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呈弧形迂曲绕行包绕肿块,伴有小分支不规则进入病灶,呈搏动性持续血流。转移性肝癌为瘤周绕行血流,瘤内血流检出率较低,小转移性肝癌更少,血流动力学不同是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可靠的鉴别要点[4]。小血管瘤是常见肝内良性占位病变,由众多血管和大小不等的血窦构成,其特征性的均质一般情况下诊断常可确定。局灶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肝内良性肿瘤样病变,病理结构似肝硬化,病检为丰富的血管和胆管增生扩张,声像图特征与疾病结构一致。结合病史不难与其他结节性病灶进行鉴别。
[1] 孙凤兰,孙艳,孙丰胜.肝硬化的B超诊断标准[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9):915.
[2] 刘虹,刘娅.肝硬化的B超诊断与病理对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7):513.
[3] 袁平.B型超声对血吸虫病所见及临床分析[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3):214-215.
[4] 余中逊.B超在少血管型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