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琳丁宗贤
积极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
康 琳1丁宗贤2
在数字化出版将会成为编辑出版的“主流业态”和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呼吁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影响力为目标的基本原则,进而就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探索。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要顺应数字化时代浪潮的要求,积极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普及程度。
数字化转型;编辑出版;期刊
近年来,尽管期刊编辑工作者在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和努力,但对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似乎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积极应对,主动践行,可以说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为此,现就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话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所谓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就是期刊的编辑出版要将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以数字(比特,bit)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并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选择、编辑、加工、整合,然后以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形式提供给期刊读者的过程。
据报道,截至2008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而且每年还在以50%的速度增长[1]。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型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数字出版进入高速发展期,将会成为整个出版业的 “主流业态”。数字出版已经对传统出版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做数字化的传播者,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勇于担当(责任),自觉肩负起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任。
在我国杂志社中,一些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科技知识储备不足,科技素质不高,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对期刊的数字化缺乏研究和足够的认识,未能把数字化编辑出版放在期刊发展的重要地位进行科学规划和实践。相反,对发展期刊数字化编辑和出版采取了犹豫、观望的态度,行动上锁步不前,没有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技术及其传播方式对期刊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应该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期刊如何留住读者、吸引更多读者是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键的问题是市场。期刊成功与否,市场见分晓。世界各地的统计数据都表明,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多元化,网络传播与移动载体已成为年轻人信息传递的主流。就成年人而言,数字媒介阅读也开始普及。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六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8年,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其中,网络在线阅读以15.7%排第一,手机阅读以12.7%排第二[2],另外还有人通过PDA、MP4、电子词典等手持式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以读者的数字化阅读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变化为“风向标”,在适应市场中求生存、图大业、谋发展。如果传统期刊编辑出版不开拓新的市场,将难以应对局势的变化。
2.2 以创新为动力的原则
期刊唯有创新,才能够超越、领先、占领市场。也就是说,超越意味着要领先,领先了就可以占领市场,占领市场就需要创新。创新的前奏是激活人才。因此,编辑期刊要选择文化底蕴深厚、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对于编辑人才要加强服务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给尊重、多给舞台、多给激励、多给关爱、多给宽容。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够使人才充满创新的激情。杂志社只有为期刊编辑工作者提供了发挥专长的平台,才能使他们如鱼得水,为期刊事业增光添彩。
2.3 以增强影响力为目标的原则
期刊的影响力大小,反映期刊的市场占有率高低。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就高。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和提高期刊的市场占有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期刊可以多编辑、优先刊登读者关注度高、兴趣浓但还有疑惑的题目和内容,这样读者就会千方百计地找来阅读。解决了读者的急需和多年的疑问,读者就会非常满意。这样的选题多了,读者就不会不订阅、不会不购买、不会不上网浏览,这样期刊的影响力就提高了。从心理学角度讲,带有疑惑的事物比完全陌生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特别是急于想知道和了解的事物。期刊只有跟着读者的心思走、脉搏跳,围绕读者的眼球转,盯住读者的需求变,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影响力。
3.1 编辑网络期刊
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首先编辑出版网络期刊,走网络期刊的发展道路。网络期刊是一种新媒体期刊,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依托,有固定网址,在虚拟空间编辑出版学术性或理论性文章的电子刊物。网络期刊与传统纸质期刊不同,网络期刊突破了纸质期刊的局限,是纸质期刊的延伸,具有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承载信息丰富的特点。此外,网络期刊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制作和阅读过程需要相应软件支持。据报道,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去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3]。没有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能赶上互联网。
编辑网络期刊要加强内容的融合性和链接性。网络期刊既要完成对纸质期刊内容的重新整合,又要根据网络的特点添加新的内容和功能。网络期刊要充分利用行业的优势,加强内容的融合性,将行业内各期刊最具实力的栏目进行重新组合,以一种全新方式呈现给读者。编辑网络期刊,关键在于如何使期刊内容具有便于聚合、搜索、个性化定制、分享等符合网络媒体读者需求的功能。网络期刊可以把读者链接到大的媒体、可靠的网站,但必须运用专业的行业标准对网站和网上信息进行取舍。融合和取舍要遵纪守法,要符合先进文化和集团文化,使刊网之间融合、网网之间链接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种媒体融合和链接的目的是把期刊办成全面、深入、快速、不断档、不漏报、无缝隙的最好传媒。
编辑网络期刊,也要加强现实性和互动性。可以与当前行业新的事件同步,增强专业性期刊读者阅读的现实性,比如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和报道。另外,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用web 2.0建立以期刊内容为主题的网上社区、网上论坛、网上调查,让读者参与讨论,发表留言、评论和上传声像资料,增强阅读的互动性。
3.2 出版电子期刊
电子书吸引了人们争相观看,读者在阅读时不仅可以进行批注、有声朗读,还可以听音乐、随身记事。杂志社也应该将网络期刊的内容资源整合与聚类,根据市场需求编辑出版其他各种形式的专业性电子期刊,实现多渠道全媒体同步编辑出版。
电子期刊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期刊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期刊。近年来,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编辑出版技术日新月异,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电子期刊的出版工作要跟随数字阅读终端产品的发展,将硬件、客户群和电子期刊销售融为一体,促进电子期刊市场的竞争和繁荣。在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期刊主要将移动出版、离线阅读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以满足读者阅读方式的新变化。
就拿手机阅读来说,目前,全国手机用户达到了6.7亿,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有1.76亿[4]。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期刊、读报纸、读书非常普遍,手机已逐渐成为读者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阅读终端。手机出版是增长最快的数字出版行业,2007年实现近300%的增长,2008年手机出版营业收入继续保持翻番增长[1]。随着3G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已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00%[5]。手机出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期刊编辑出版应该推出手机期刊,积极开发手机期刊业务,让手机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随意、随愿地登录网络电子期刊,共享学术前沿的精神科技文化大餐。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思路,应该侧重于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3.3 期刊管理及发行工作的数字化
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网络期刊或其他电子期刊,都离不开管理和发行工作。因此,期刊管理及发行工作的数字化也是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面。
在期刊管理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编辑与印制、编辑与发行、编辑与财务、印制与发行、印制与财务、发行与财务等之间的无缝衔接,规范编辑出版流程,提高编辑出版效率,实现编辑出版管理数字化。
期刊发行的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缩短杂志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将期刊及时、准确地呈送到读者面前,并在最大范围内将读者的意见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回来,实现期刊发行信息交流的实时化和双向化。同时,利用标准的接口技术和数据,实现与书店及其他发行单位在网络上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期刊发行全国化甚至全球化。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字化编辑出版将会成为“主流业态”和发展的方向,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无法阻挡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主动肩负起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任,积极探索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提高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普及程度。
[2] 隋笑飞.我国成年人数字化媒介的阅读率为24.5%[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3/content_11238708.htm,2009-04-23/2010-01-09.
[3] 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民数量达3.6亿 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itxw/news/2009/12-15/2018255.shtml,2009-12-15/2010-01-02.
[4] 孙冰.IT大佬争食移动互联新蛋糕[J].中国经济周刊,2009(48):46-47.
[5] 数字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新业态[N].科技日报,2009-08-17(1).
R-05
A
1671-8194(2010)10-0149-03
1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400014)
2 重庆市委老干部局(4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