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阳 李雪霜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164358)
跟骨骨刺是临床上骨伤科的常见病,中医学认为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肝肾不足,肾阳亏虚,致使筋骨失养,气血受阻,或兼风湿内侵所致。我们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跟骨骨刺,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3岁,43~50岁12例,51~60岁14例,60岁以上6例。
让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踝关节前缘垫一小枕。
寻找压痛点。跟骨结节压痛最明显的地方即是骨刺生长部位,也可从内、外踝的骨突外向足底画一垂直线,两线相交于足底中心部位即是。
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手术。常规操作,刀口线与足长轴垂直,针刀体与足底远端皮肤平面成60°刺入,针刀深度在骨刺尖部做横行切开剥离3~4刀后,再纵行切开2~3刀。术毕,消毒刀口,用邦迪止血贴外贴,勿沾水,2天后解除。
术后医者用双手紧抱足踝部,双拇指紧贴于跟骨骨刺尖部,用手指指腹反复挤压,促使韧带松解,然后让病人尽量背伸患足,医者可协助患者背伸活动。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行走活动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但局部有轻度压痛;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在32例跟骨骨刺中,痊愈24例,占75.0%;显效 6例,占18.8%;无效2例,占6.3%;总有效率93.8%。
患者,女,53岁。主诉右足跟痛4年,曾服中西药及封闭,效果不显。经检查,右跟骨下方有明显压痛,并可扪及结节样绳索样硬块,经X线诊断为右跟骨骨刺。经以上述方法治疗明显好转。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在跟骨结节处有足底跖长韧带与前方第1~5跖骨相连,与跟腱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产生骨刺的原因是跖长韧带和跟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持续的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也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了加强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骨化,从而形成骨刺。
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并将尖锐的顶部磨平,但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针刀刀锋切勿离开骨面,以防刺破足部血管,形成血肿。
部分病人在骨刺附近还有压痛,可一并定点治疗,只是做纵行疏通和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