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召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外科 广东广州 510430)
头部创口的缝合,目前临床上采用分层缝合,即先缝合帽状腱膜,再缝合头皮,教科书、参考书、医学杂志也都是如此介绍。我们从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头部创口的分层缝合操作繁琐,耗时间,增加手术时间并增加失血,创口遗留较多的线结及变性组织,导致创口液化,感染机会增加,最终导致医疗风险的增加,增加患者或国家的经济负担。史振宅、李卫杰、刘铁彪等人作了改进,将用丝线间断缝合的帽状腱膜层改为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可达到拆线后无遗留线头感染或线头从切口冒出的情况[1]。我们经过改进,将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层行一次性贯穿全层缝合,这样既减少缝合时的出血又节省时间,减少了不良并发症。现将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开颅手术中,采用头皮全层缝合的4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17~73岁,平均34.5岁,GCS评分3~8分,平均6.5分,受伤机制对冲伤30例,局部直接暴力伤8例,剪切力伤5例,其他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5例,其他6例。合并伤:合并多发骨折6例,闭合性胸腹脏器损伤9例。全部患者均有外伤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9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6例,多发性颅内血肿5例。单侧开颅40例,双侧开颅6例,冠状开颅1例,单侧去骨瓣减压8例,全部患者拆线时创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脑脊液漏、头皮下积液或积血,无一例创口拆线时愈合不良或裂开等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一边取头皮夹或止血钳一边缝合,采用三角针穿7号丝线将头皮、皮下组织、帽状筋膜一次性贯穿,按一般在1cm以内的缝合间距,单纯间断地缝合头部创口,针距过长、缝合线未拉紧,打线结不紧,均不能达到止血之目的。创口拆线时间一般为11~13d左右,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营养状况而定。
46例开颅患者头皮经全层缝合后说,全部患者拆线时创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创口液化感染、脑脊液漏、头皮下积液或积血,无1例创口拆线时愈合不良或裂开等情况。
从人体解剖结构上,我们可以知道,头皮全层由头皮、皮下组织、帽状筋膜、骨膜构成,血管神经位于皮下组织内,有纤维组织紧密包裹,血管断端不易收缩形成凝血块止血,因此,目前临床上头部创口采用分层缝合,即先缝合帽状腱膜,再缝合头皮,在松开头皮夹或止血钳后进行缝合帽状腱这一层时,由于头皮血管丰富而又松开了头皮夹或止血钳,因而头皮创口常常出血较多,有时多达数十毫升至上百毫升;又常采用双极电凝止血,烧灼血管,其周边组织固化变性,易导致头皮创口液化感染、脑脊液漏、创口愈合不良甚至裂开;帽状筋膜层的缝合线结可以从创口冒出,常遇到有的患者在拆线数周甚至数月后仍有遗留线头从创口处冒出的情况。
改进后的头皮创口全层缝合在全层缝合时,则是一边松开头皮夹或止血钳一边缝合,采用三角针穿7号丝线将头皮、皮下组织、帽状筋膜一次性贯穿,按一般在1cm以内的缝合间距,单纯间断地缝合头部创口,适当的针距及拉紧缝合线,打紧线结,可以压迫皮下组织内的血管,能达到止血之目的,基本不用双极电凝止血,而且头皮创口只缝合一层。因而具有以下的优点:在缝合头皮过程中操作简洁,减少出血, 又节省时间;其次是无创口液化感染、脑脊液漏,无创口遗留较多的线结,导致遗留线头的排斥反应或线头感染情况。
常规头部创口拆线时间一般为4~5d左右,头皮创口全层缝合的创口,因考虑帽状筋膜层愈合时间长,而且没有缝合,抗张力差,故拆线时间一般为11~13d左右,具体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营养状况而定。本组46例患者拆线时间均在11~14d,无一例创口裂开或愈合不良等情况, 从本组患者治疗结果来看,头皮全层缝合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史振宅,李卫杰,刘铁彪,等.头皮缝合技术的改进-附18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