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测与护理

2010-02-10 09:46李素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2期
关键词:尿量休克气管

李素萍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454692)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物的增多以及煤矿方、地震等突发灾难事件的不断出现,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成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在人类总死亡原因中位列第3位[1]。严重多发伤及其伴发的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要的原因。现将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抢救90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68例,女22例;年龄 3~72岁,平均38岁。其中车祸伤55例,坠落伤13例,刀砍伤17例,机器绞压伤5例。受伤来医院就诊时间为10min~2h,就诊时心搏、呼吸停止3例,处于濒死状态10例,21例处于休克状态。

1.2 护理措施

1.2.1 动态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如有异常,立即处理;维持伤者处于平稳姿势,避免过多的搬动,需重点检查可疑部位,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B超、胸、腹部X线拍片,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对多发创伤应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出现漏诊,若伤者病情严重必须展开全面检查。①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况:烦躁表情淡漠患者应取头平脚高位,以改善脑循环;②循环及组织灌注的观察:记录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末梢温度、湿度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③呼吸功能的观察: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浓度40%~50%,流量6~8L/min.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动态变化,若二氧化碳分压(PaO2)>6.67 kPa,氧分压(PaO2)<8.0kPa,提示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立即配合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2];④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和全身血容量的敏感指标,应记录每小时尿量,保证每小时尿量>30mL,若每天尿量<500mL,尿比重<1.010,肌酐、尿素氮短期内成倍增高,水电解质改变,提示有肾功能衰竭[3]。

1.2.2 呼吸道的护理

患者如有胸部创伤,往往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抢救 ARDS 的重要措施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气道阻塞。尤其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其正常呼吸功能的改变,外界空气直接进入气管,造成气道干燥,分泌物蓄积,因此定时有效的湿化气道和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措施。

湿化气道:①超声雾化,将沐舒坦 8mg,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 20mL中进行雾化吸入20min,稀释痰液及湿化气道。②药物滴入,将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每1~2h向气管内注入5~10mL。③直接滴入湿化液,以抗生素加入 250mL生理盐水中,或以碳酸氢钠250mL以输液泵气管内持续泵入,10~20滴/min,既可湿化痰液及气道,又可以控制感染。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正确掌握人工气道的吸痰操作。吸痰管一般选择 10~12号为宜,长度为 40~50cm,不易过硬要软硬适度,吸痰时要严格掌握无均操作规程,每个患者的吸痰装置及物品应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吸痰前应给予100%纯氧3min,吸痰一次更换一个吸痰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15s,每次吸痰间隔3min;分泌物黏稠时,可以向气道内注入5mL 生理盐水后进行吸痰。吸痰时应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然后再吸口、鼻腔的分泌物[4]。

1.2.3 保持有效循环

患者受到创伤,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平衡液在伤者救治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是常用的扩容液体,其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若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时,对其采取止血措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以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这样可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1.2.4 其他脏器功能的护理

脑外伤患者20%甘露醇脱水,四肢、体表伤口活动性出血给予清创缝合。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等检查。救治过程中同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以及氧饱和度监测。创伤评分分值 < 10分者给予建立循环支持、抗休克、脱水、清创缝合、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救治过程中同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以及氧饱和度监测。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给予常规救治[5]。

2 结 果

9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抢救脱险84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为93.3%,有效抢救时间为 26~60min,平均(37±4.6)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护理体会

据统计,因创伤而死亡的患者70%死于创伤现场,67%死于创伤早期,41%死于创伤后期并发症[6]。国外强调“黄金1h”,而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急诊科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急诊科护士对于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早期采用准确且简便易行的方法评定创伤严重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3.1 建立规范化的工作和程序,迅速判断伤情

严重创伤的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有效、严重创伤多是意外伤害,由现场直接送至急诊室,患者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昏迷,周身布满血迹、泥土,陪护人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能准确说明受伤情况,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循环状态、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气道是否通畅,意识状况,迅速判断伤情,进行复苏处理。如烦躁不安的患者,系休克早期的表现,颅脑损伤并休克提示其他部位还有大出血的可能。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对各项护理操作和仪器非常熟练,在面对患者时能够快速地完成各项操作,从而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敏捷的应急能力是预见病情动态变化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前提;再次,科学规范化、 程序化的抢救分工制度可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可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3.2 快速、准确的急救操作是救治的关键

护理操作必须快速、准确;尽快解除呼吸道梗阻和休克复苏;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除气管插管外,均采用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对颈部操作和声带水肿,插管困难者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在休克患者中,下肢循环障碍,肘正中静脉充盈易于穿刺。在抢救患者中,采用双侧肘正中静脉输液,及时补充液体,使血压迅速回升。对患者静脉萎陷穿刺困难,迅速静脉切开,静脉切开宜选用大隐静脉。

总之,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冷静面对,提高护理效果;在时间观念上,应该尽可能为伤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护士要树立起急救意识,增强救治反应能力,不断熟练自己的急救操作水平;在整体性上,护士在创伤急救的院前、急诊、监护病房等三个环节中要积极协调,为伤者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工作计划,时刻坚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得创伤急救三大环节能够具备很好的连续性、整体性,这样才实现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1]黄惠娟,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 274-275.

[2]刘小红,白建萍,唐莹.现代创伤的特点与院前救护[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33-34.

[3]孙益琴.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319-320.

[4]徐爱民,李春盛,顾征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066-1069.

[5]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1885.

[6]康国振.创伤评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09,9(4):231 -234.

猜你喜欢
尿量休克气管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