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内耳眩晕症45例临床观察

2010-02-10 02:15杨丽君孙立新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5期
关键词:主证髓海补法

杨丽君,孙立新

(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四平 136001)

内耳眩晕是指由于耳窍疾病,使耳窍平衡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属中医传统所论“眩晕”的范畴。其特点是眩晕常呈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或自身旋转,或者有身体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常需闭目静卧,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内耳淋巴积水和迷路水肿是引起内耳功能损害与继发内耳变性的主要原因,治疗上采用镇静剂及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循环以减轻迷路水肿,但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治疗内耳眩晕症4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09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5~55岁,平均36岁;发病时间最短的2年,长的达20年;均有典型三联症状:眩晕、听力减退、高调耳鸣,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均经头颅CT检查除外头部肿瘤疾病,并经过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病情反复发作。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

1.2 方法

将45例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析分为5型,其中,髓海不足者5例,上气不足者3例,寒水上犯者6例,肝阳上扰者15例,痰浊中阻者16例,并分别采取对症施治。由于内耳眩晕症具有发作较频繁、易反复的特点,针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日针灸1次,每次30 min,共针灸15次后休息30d;第二阶段每隔3d针灸1次,共16次。45例患者均采用针灸晕听区、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的方法来辨证施治。

1.2.1 髓海不足 ①主证:眩晕发作频繁,发作时耳鸣较甚,听力减退明显。②兼证:素有肾阴虚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遗泄、记忆力差、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③治疗原则:滋阴补肾,填精益髓。④处方:晕听区、百会(用艾条灸)、风池、三阴交、神门、听宫,均用补法。

1.2.2 上气不足 ①主证:眩晕发作时面色发白、神疲思睡、表情淡漠。②兼证:气血虚少者,临床表现为唇甲不华、食少便溏、懒言、心悸,舌质淡白,脉细弱。③治疗原则:补益气血,健脾安神。④处方:晕听区、百会、脾俞、足三里、气海、内关、神门,均用补法。

1.2.3 寒水上犯 ①主证:眩晕时心下悸动、恶寒、肢体不温。②兼证:咳痰稀白,腰痛背冷,精神萎靡,夜尿频而清长,舌质淡。③治疗原则:温壮肾阳,散寒利水。④处方:晕听区、百会、肾俞、脾俞、膈俞、足三里、内关,均用补法。

1.2.4 肝阳上扰 ①主证:眩晕每因情绪波动而发作,急躁易怒、心烦、面赤。②兼证:头痛、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③治疗原则:平肝熄风、滋阴潜阳。④处方:晕听区、太冲、行间、阳陵泉、水泉、印堂、神庭,均用泻法。

1.2.5 痰浊中阻 ①主证:眩晕而觉头额胀重、胸闷不舒、痰多,恶心呕吐症状较剧烈。②兼证:心悸、纳呆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③治疗原则:健脾燥湿,涤痰熄风。④处方:晕听区、中脘、阴陵泉、丰隆、头维、外关、风池,均用泻法。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经过中医临床辨证施治,45例患者治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100%。

3 病案举例

患者钱某,女,55岁,患内耳眩晕症20多年,经常反复发作,于2009年12月15日再次突然发病,自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不敢睁眼,呕吐。在家自服眩晕停片剂,同时去诊所静滴盐酸培他司汀500 ml,治疗5d后病情不能缓解遂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头晕、呕吐经常发作,伴有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耳鸣、左耳听力减退,查患者精神萎靡,舌红,苔少,脉细弱。通过中医临床辨证属髓海不足,给予针刺双侧晕听区、风池、听宫、三阴交、神门(均用补法)、百会(用艾条雀啄灸15 min),针灸治疗3d病情缓解,头晕减轻,未见呕吐;针灸15d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耳鸣减轻;休息30d后复诊临床症状消失,基本治愈。为巩固疗效每间隔3d针灸1次,治疗10次停止。随访患者至今未见复发。

4 讨论

内耳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对本证论述较多。《素问·六元正纪》云:“耳鸣眩转,目不识人。”《东垣十书》云:“眩者,言其黑转旋,其状目闭目与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凡此皆言其症状,即眩晕者,多突然发病,天旋地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耳鸣耳聋,眼球震颤。中医认为内耳眩晕症是由外感六气而致病又因内伤脏腑而发病,尤以内伤为主,内伤之中又有风、火、痰、虚多种。其中,虚证素有体质虚弱,复因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化生之源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或因房事不节肾阴暗耗,不能生精补益脑髓,髓海空虚皆可致眩晕,故灸百会以升清阳,针风池以熄内风;膈俞、肾俞能补血生精;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能使元气精血充盛,则髓海得以荣养而眩晕可平。实证多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因体质丰腴,嗜食肥甘,湿盛生痰,风阳夹痰浊上扰清空,遂致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取太冲、行间平肝降逆;水泉滋阴潜阳;印堂是经外奇穴,善清头目而止眩晕;胃募穴中脘能和中止呕;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化湿,故湿除则痰无所化,无痰则不做眩。治疗本病重在辨证分清虚实,通过中医临床辨证做到针灸手法、选穴、补泻得当便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中医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考试指南(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殷凤礼.西医内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

[3]杨长森.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

[4]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程绍恩,黄柄山.中医诊断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6]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82.

猜你喜欢
主证髓海补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循序渐进”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辨证思维训练中的应用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从主病主证角度探析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