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学科成长:文化、制度与组织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2010-02-09 14:22周朝成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学术

周朝成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学科是大学组织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大学发展以学科成长为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科特色往往铸就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与特色内涵。可以说,学科成长与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在学术领地上的地位。学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学科文化、学科制度规范与组织利益、权利的联结体。因此,学科包涵了理念与行动层面,就学科成长而言,学科知识产出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从理念到行动的文化、制度与组织三个层面的发展。笔者以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树大)高等教育学学科成长为个案,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分文化、制度与组织三个维度,探析其学科成长的历史经验与一般规律。

一、学科文化:学科价值选择与方向凝练

学科文化是指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学科方法、学科术语、学科风格、学科认同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科知识性文化与学术部落社会性文化的统一。对于学科成长而言,学科文化指引着学科研究的价值选择,指引着研究方向的选择与凝练,反过来,学科价值的定位与方向凝练对于学科文化内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方向性作用。

1.学科价值取向: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研究领地。在学科成长过程中,学科中心主义发展路径往往呈现出一种效率与效益主义观。学科价值取向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为研究领地,体现了树大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关注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关注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伴着近1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包括独立学院在内,全国已有民办高校640所,在校生401.3万人。民办高校的数量已经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2263所的26.8%,在校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2 021.02万人的19.9%。[1]规模的快速增长给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实践的发展不断产生着对理论的诉求,民办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引。

2.学科方向凝练:以先发优势累积为价值点的持久性诉求。如果跟从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传统领域,学科势必在一种被压制的环境中发展得举步维艰。因此,学科人必须正确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有所突破。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学的现状和树大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力量,所选择的四个研究方向非常新颖,是一个未被开垦的原始学术领地,谁先占领形成集聚力量,谁就具备了先发优势。在所有方向中,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宏观政策研究方向发展最早、积淀最深,率先成为学科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的佼佼者,受到政府、社会以及民办高校的广泛关注。该方向高度关注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紧迫问题,为国家制定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注重理论的深化,在政府决策和理论研究中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学科制度:学科规训体系与社会认同

学科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规范学科人及其组织行为的规则体系,学科内在的及其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是规则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包括学科知识行动者群体及其职业伦理体系、学科培养制度、学科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等。它涉及到知识、组织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知识逻辑从知识层面上直接规训学科人,也通过在学科组织中的规则体系来规范学科人以及学科组织的行为,从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延伸到了学科外部的社会层面——学科人与组织的行为逻辑关系。

虽然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性的争议不断,但是它已经在我国获得了制度化。2004年,树大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学校发展的实践需求,决定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学科,明晰了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学科方向负责人,并实行了重点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或者说民办高等教育学科在树大获得了制度化,学科成长步入了一个制度化时期。至2009年,学科被增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凸显了学科制度化建设成果。

1.学科准入制度:从研究领地的细分到学科制度的确立。2000年,树大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当时既没有专业依托,也没有学科支撑,主要是从高等教育学学科中把民办高等教育细分出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由于这期间没有获得学科建制,从制度设计上呈现出一种不连续、不系统的状态,研究成员较少且不稳定,但在学术研究上,通过近5年的建设,仍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面向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二是面向作为民办高校的浙江树人大学院校研究。所有这些学术积累为学科制度的准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6月,树大下发了《浙江树人大学科研发展规划》,把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列入重要建设内容,要求“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004,高等教育学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A),成为3个校级重点学科(A)之一。至此,由于良好的学术基础、学校发展战略转型以及服务校本定位等三方面的基本因素,高等教育学在树大获得了学科建制,获得了学科准入资格,完成了一个从研究领地到学科制度确立的发展转折。

2.学科规训体系:从学科人的规训到学科培养制度的生成。学科是一种专门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人的进入具有一定的学科(学术)标准,要求其受过学科的专门规训,同时,学科制度的确立为学科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制度通道。因此,学科制度的确立为学科人身份提供了合法性,为学科人在学术道路上的训练提供了制度环境。学科规训主要在学科内在知识体系环境下开展,围绕学科以知识传播与研究为志业,学科知识通过学科制度“规训”着知识活动的参与者,控制着知识传播与生产活动,并且融入到学科培养制度建设之中。在这方面,树大高等教育学学科主要是确立了如下四方面的制度:

(1)学术沙龙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围绕学科方向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凝练方向,提高学术水平。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术沙龙是一个学科人的知识行动网络,成员之间具有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为纽带的较强学缘关系,参加者不受身份与研究方向的限制,学术思想和言论自由,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通过该制度的实施,可以加强学术观点的碰撞,提升学科人学术水平。因此,学术沙龙制度是该学科培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2)学术交流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对于学科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自学科成立以来,确立了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制度,为学科及其学科人的成长提供了开放的、广阔的学术交流环境。自从2004年以来,学科每隔两年举行一次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论坛,邀请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和民办高校领导共同探讨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科还组织非常规性的全国性民办高等教育学术与发展会议,先后召开了“民办高校2·11协作组”会议、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等。

(3)学术指导制度。学术指导制度在学科内还不成文,但是已经在学科内外形成了一种学科传统,主要体现在学科内部指导与学科外部指导两个方面。学科内部指导主要是学科内“以老带新”,不断促进新成员学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徐绪卿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经常通过论文指导的形式开展对学科内部成员的培养活动。学科外部指导主要是利用民办高校的民办机制优势,聘请了一批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军人物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科热点问题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

(4)学科激励制度。为激励学科人的成长,学科内部制订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学科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推进学科人的成长,进而推进学科团队以及整个学科的成长。学科内部激励制度主要是两个方面:通过确立研究课题的前期研究资助,对当前热点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提出研究申请,在学科内进行立项研究;二是通过对学科成员的研究成果确立学科内的激励制度,促进学科人积极参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进而提升学科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

3.学科社会认同:从学科人的身份归属到学科影响力的确立。社会认同论是20世纪60年代泰弗尔及其团队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开创性贡献。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存在主要是群体成员将自己理解为群体中的一分子,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这种身分归属具有基本的社会共识;人的自我价值感部分源自其群体资格以及对我群体的积极评价,而对我群体的评价则基于和他群体的比较。社会认同理论模型包含了五个核心概念: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认同化以及认同解构。[2]

(1)学科内部的学科人身份合法化与身份认同。学科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在其延伸意义上而言,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群体,即学科人群体。因此,基于学科群体的认识,也就有了学科社会认同问题。在2004年学科获得制度确立之前,虽然从组织意义上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有组织身份归属,也存在与学科之间的身份关系,但是这种身份归属主要是属于行政组织机构关系下的身份的建构,缺乏从学科文化、学科制度与学科组织等三个层面相关联身份的建构。因此,2004年民办高等教育学学科制度的确立为学科人身份合法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学科身份成为联结学科人的一种重要学科文化。

(2)学科在学校内部的社会认同。学科在学校内部的社会认同来自两个层面:一是服务校本发展研究是学科在校内立身的重要使命之一;二是校内学科群际之间的认同。从第一个层面上分析,学科立足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学校校本发展,从服务与发展的基本逻辑上分析,学科必然会获得学校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培育。从第二个层面上分析,目前学校内部建有7个学科,从学科的学术发展路径上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开放的研究制度从外显意义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显著的学科群体标志,在开展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惯例性与典范性行为模式。

(3)学科在校外的社会认同。学科在校外的社会认同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一是理论界的认同;二是民办高校群体的认同。理论界的认同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学学科同仁的认同,学科通过自身的学术建设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曾评价指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面旗帜,非浙江树人大学莫属”。民办高校群体的认同,主要来自学校自身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声誉以及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此平台上广泛参与交流和研究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在理论界、行业界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三、学科组织:学科领导特质与组织设计

大学组织结构蕴含了学科知识特性,主要表现在具有学科专业的专门化性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及学科知识发现的不确定性等。由于某一学科是由学科思想、价值、方法、概念、技术以及认同归属等组成的学科文化,具有同样学科文化背景的学者、专家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这就形成了一个原始形态的学科组织,当某一学科在大学内获得建制时,大学内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学科组织。因此,学科组织既包括了作为学科团队的学科共同体,也包括了学科建制下的组织架构,如学系、学院、学科平台以及学科组织环境等等。

1.学科带头人:学术力与领导力的双重特质。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他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担负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能力决定着学科组织的发展与兴衰。从学科带头人的能力结构上分析,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科人的学术力,包括学科的学术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二是作为学科组织人的领导力,包括对学科发展的组织设计、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及组织变革等方面的能力。树大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发展早期就确定了徐绪卿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他长期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中产生了突出的学术影响。

2.学科团队:具有共同文化价值的学科共同体。一般学科团队具有共同的价值与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语言模式、具有资源共享特性、具有行为互动性以及文化认同感等特征。因此,学科团队实际上是具有共同学科文化价值的学科共同体,具有适于开展大型科学研究、相互合作等基本功能。自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以来,学科带头人就致力于团队建设,经过几年的卓越努力,组建了一个具有合理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研究团队,注意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对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选择、研究方法给予有力的指导。学科坚持学术研究和研究人才培养相结合,已经在学科平台上培养了7名教授,促进了学科成员的全面进步与快速成长。

3.组织设计:从优势战略选择到学科建制开放。组织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是对组织的机构、正式的沟通体系、分工、协调、控制、权威以及责任进行评估和选择,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3]其中的关键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战略选择与技术因素。高等教育学学科组织设计注重战略选择因素,同时注重有机体系的建设,从单一的、相对封闭的研究所建制拓展成一个开放的学科组织建制。

(1)标新立异,目标聚集,制订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在战略选择上,学科注重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综合运用了标新立异与目标聚集的战略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标新立异主要是在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以学科之间的方向差异性为基础来塑造学科特色与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学科选择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同时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中又细分了四个分支,分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宏观政策、院校研究、高等教育文献计量研究与教育法治化研究。其次,目标聚集主要表现为研究瞄准上述四个特定的研究方向,长期且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而不是泛泛地开展宏大的研究,这与标新立异中的研究领域的细分也是紧密结合的。

(2)夯实平台,转型升级,开放学科组织建制。“十年磨一剑”夯实学科组织平台。2000年10月浙江树人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2004年学科制度确立,学科组织建制依托研究所。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成长主要以学科学术发展为基本使命,在组织设计上一定程度地使用了正式规则与管理条例、决策分权,但其官僚体系下的权威结构层级较少,使得学科的学术分权特性彰显,强调学科组织成员的学术能力,而不是以组织层级系统中的正式位置作为奖赏与提升的基础。围绕学术能力建设,通过10年的努力,2009年学科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借此机会把学科组织平台从原来的研究所转型升级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并且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下属的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联手合作,设立了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分院。

四、学科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1.学科成长面临的挑战。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队伍不断成长,从竞争优势上分析,学科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大。朱玉校长在省重点学科(A)授牌仪式上指出,学科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集中学科方向,集中精力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但是在这个领域中,竞争对手正在迅速地追赶该学科的发展水平。

首先,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和民办高校院校研究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心)。其次,很多公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基础深厚,研究实力强大,一旦当他们集中部分研究力量转向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时,就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再次,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批很有影响的学者。虽然徐绪卿教授已经在国内外确立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但学科团队第二学术梯队的优势尚不明显。

2.学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问题仍然分散,学科成长效率不高。高等教育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过于分散,有限的研究力量因研究领域的分散被弱化了。在学科的100篇顶级论文中,至少涉及26个较为清晰的研究领域。在这26个研究领域中,除了在少数几个领域有多篇文章发表之外,大部分的研究领域只有1篇或2篇文章。学科成员在研究中不自觉地涉及了很多领域,没有很好地按照规划与计划贯彻执行,导致研究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挖掘,社会影响也不是很大。因此,学科成长效率不高,在一些非集中研究方向上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精力。

(2)科研合作水平不高。团队建设对于提高科研整体的力量十分关键,目前来看学科团队的建设力量仍需加强。从一个角度看,学科有一支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且比较稳定。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团队应该具有高水平的科研合作能力,申报课题时的课题组应在研究中实施合作研究,否则会影响学科团队的研究水平。实际上,学科中的一些课题研究团队合作程度不高,“单打独斗”现象仍存在于学科内,课题组成员应为课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研讨。

3.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如何借助被评为省重点学科的大好机会,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树大高等教育学学科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学科未来的发展要注意三个问题。

(1)进一步凝聚方向,形成更大的研究合力。朱玉校长关于高等教育学未来发展的讲话中第一条建议就是要“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不变”。第一,坚持“研究方向内的凝聚”,即在研究方向内部避免研究领域的重大分化。第二,提升学科团队的合作研究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共同研究,建立扎实的合作型研究团队。二是要处理好个人和研究团队的关系。学科内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学科发展中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一致?学科内的青年研究者,更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自觉地使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科已有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

(2)充实学科团队力量,提升学术研究水准。第一,加强引进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潜力的专家、学者。若要建立更为深远的学术影响,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深化现有的研究。第二,吸收更多的本校研究人员,加强校本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研究领域,从理论基础来看,不仅需要吸收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应该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素养。第三,专兼结合的开放型团队建设。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吸收一批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突出影响的学者加入到学科兼职研究队伍中来,努力把树大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创新平台,为学科成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3)坚持研究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调整学科发展规划。坚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方向不变,必须结合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与院校发展现实。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学科优势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地将会拥有更大片可开垦的土地。因此,学科研究必须坚持为现实服务,坚持研究重点,坚持研究的实践导向,在某些领域做出品牌,抢占制高点。同时学科必须认真总结,进一步做好规划。对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与组织平台等进行新的规划,发挥民办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精心规划方向、平台与团队,通过规划加强学科发展路径的科学性,提高学科成长效率。

[1]徐绪卿.我国民办高校家族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07-114.

[2]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5-78.

[3][美]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R·W·伍德曼.组织行为学[M].俞文钊,丁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62.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学术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