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杜志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近年来,民办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多数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组织架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即健全多元的经费保障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探索完备的课程保障体系和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具备开创性素质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看,包括进行创新精神、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与冒险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也包括进行经济增值、创利和发展等生产活动的教育。高校创业教育是指结合专业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以及提高创业能力的就业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它提升到与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此,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即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新的价值取向。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萌芽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开设的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Interprises)。国内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经过11年的探索,我国的公办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已基本形成创业教育体系,进入创业教育的成熟期。相比而言,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启动阶段。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带动、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等原因,民办高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越来越重视,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例如浙江树人大学开展了连续9年的科技创业节,通过创业设计大赛、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2009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启动,大学生可以免费入驻园区开展自主创新、创业经营活动;200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创业学院,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创业,在资金、技术与经验等多方面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把“创业项目”付之于“创业实践”。但纵观全局,多数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以下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组织架构上缺乏整合。当前不少民办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对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和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据此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部门或校团委的责任,所以出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组织创业讲座、举办创业计划比赛等基础层面上,出现创业教育主要活跃在第二课堂上,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也导致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践主要在服装销售、旅游代理、网店和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很少在科技创新等领域。要提高创业的层次,必须以专业的创业教育为依托,由教务部门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由人事部门提供教师指导,由后勤部门提供硬件保障等。所以,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教育模式,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2.课程设置上未成体系。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已有较长的历史,自1968年至今,美国已有1 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而我国民办高校尚未真正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当前民办高校的创业课程基本还处于第二课堂阶段,有的高校即使成立了创业学院,也没有实质的专业依托和课程系统安排,或者创业课程仍处于选修课阶段,尚未将创业教育渗透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也未开设系统的教育体系,因而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3.师资队伍上未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少是从中专教师升格而来的,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以学习好坏和毕业升学与否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创业观念不强,不提倡学生自主创业。另外,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据了1/3~2/3,他们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无暇顾及创业教育的高要求。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从事创业活动。所以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要具备丰富的创业经验。而目前民办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他们的共同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
1.对创业教育的思想重视不够。一是高校教育者。民办高校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专业知识学好,走升学和就业的道路,学生毕业后创业的人数毕竟是少数,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口头层面,没有树立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的理念。二是学生家长。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而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所以对子女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自主创业没有很高的期望。况且自主创业又需要一笔不小的额外风险投资,因而对多数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或城镇低薪家庭而言,供子女读完大学已属不易,他们不鼓励也不支持子女创业。即使是成功创业的家长也不太支持子女创业。以浙江温州为例,温州的民营企业老板在改革开放之初,经过“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艰苦创业历程富裕起来,但他们受着“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再深造或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不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艰苦创业。[2]所以尽管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并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人对创业跃跃欲试,但由于受学校教育和家长的影响,仍将创业停留在梦想阶段。
2.创业经费投入的不足。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主要来自学费收入。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大量的双师型师资,需要从实体企业聘请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需要为创业实践者提供场所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硬件设备的有效投入,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而当前民办高校有限的运行经费限制了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业教育的配套机制不健全。首先,现行考试制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当前高校的考试仍以应试性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考试的记忆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造思维。其次,现行学生评价机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价值取向,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培养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再次,日常学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严格的考勤和日常学分管理制度使学生对创业和学习难以兼顾,而且往往以学习为主。其实,创业教育亟需得到学分制、灵活学期制、创业休学制等制度的配套。
4.创业教育师资的供给不足。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师资总量供给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急剧发展,民办高校的师生比严重不足,专业教师尚且缺乏,学校重在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时无暇顾及创业教育的师资。其次,民办高校“两头大,中间小”的师资结构,造成了创业教育师资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呈现出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的特点。其中,老年教师具有自身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素养的特点,青年教师具有相对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够的特点,两者都不足以胜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在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调查中,笔者发现有95%的学生对创业充满好奇,有85%的学生有毕业后或工作几年后创业的想法,但多数学生也对创业教育感到迷惘,不知在校期间怎样进行知识积累和实践探索。民办高校的学费制度使能上民办大学的学生家境条件普遍较佳,特别在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是企业老板,不少学生也准备毕业后继承并扩大家族企业。加之受到当前就业压力、创业成功人士的影响以及淘宝网等提供的创业平台,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强大的需求。因此,亟需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软肋”进行行之有效的对策体系设计。
1.健全多元的经费保障体系。一是争取政府财政的适度支持。因为当前民办高校单一的经费来源易使资金链断裂,而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所以建议国家对关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创业教育进行专项财政资助。二是扩大投融资渠道,形成社会、企业、银行三位一体的融资渠道。从制度层面解决投资者们关注的产权归属和收益回报的问题,使投资者们明确投资前景,激发社会、企业和银行对民办高校的投资热情,从而解决束缚民办高校向纵深发展的资金问题。
2.健全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改革考试制度,构建多种考试模式,以适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考试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书面考试为主;在能力和素质模块,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考试方式是学生现场抽题,准备十分钟后口头作答。二是改革评价制度,将学习创新能力、沟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对创业计划大赛获奖、创建创业实体等给予一定的加分,运用制度引导学生重视创业教育。三是改革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可有效解决创业和学业的冲突。目前国内有些大学已开始进行试点。例如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休学创业”的举措,允许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项目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保留学籍出去创业。创办FANSO网络服务公司的刘颖、鲁军则是第一批因创业而休学的在校本科生。民办高校应该引入并实施,这将有助于形成浓厚的高校创业氛围。[3]
3.构建完备的课程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落实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实施分层次教育,即专业型创业教育和普及型创业教育相结合。针对经济类学院,作为专门培养经济领域中从业、从商与创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创业教育属于其专业课程。针对其它学院,则采用普及型创业教育,通过选修课或专业创业课、专业课渗透的形式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还应采取阶梯式教育模式,在低年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从普及型创业教育深入到专业型创业教育。二是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创业教育主要采用案例教学,选择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通过鲜活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论理解,详细了解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讨论与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实践、角色扮演等形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总之通过丰富多采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模式。可利用校内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浙商文化、创业人士(特别是校友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学子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激发创业欲望。可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载体让学生参与到创业模拟实践中去。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对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准入资格进行制度审核,给学生一块创业场地来孵化他们的企业,使用时间为一个学期。每队都确定一名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通过企业学期计划、月度进度报告等进行过程监督,开展相应奖惩。可配套建立创业“智囊团”。由金融、创业导师、企业家、创业校友和律师组成的“智囊团”,在学生寻找创业机会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辅导,协助学生发展创意,选择、确定商业模式。可组建学生社团。通过创业俱乐部等社团补充学生课程以外的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定期开创业沙龙,协助学生制定商业计划,给学生提供与企业家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
4.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以色列将传统教育转向创新型教育视为一场教育革命,要求教师本人首先具有创新意识、把握创新教学的能力。[4]所以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是制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及途径,努力打造一支符合创业教育实际、勇于探索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三是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与技术创新专家来校做讲座或上创业指导课,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丰富教师的实践信息库。
[1] 张炳申,何亦名, 罗磊.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 2007(1):71-73.
[2] 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7.
[3] 初立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初探——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7:15.
[4] 李新元.以色列教育中的“创新”理念[J].基础教育参考,2007(11):43.
Explore the Path to Launching Enterprise Education in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U Zhihong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In recent year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However, most of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is still exploring, and has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staff sour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nterprise educ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route to launching enterprise education, e.g., completing a diverse security mechanism of funds and systems, exploring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eaching staff for both full-time and part-time.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enterprise education; creative talents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09-11-25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电子就业服务模式研究”(09CGYD063YBX);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民办高校德育专项重点课题“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杜志宏(1976- ),女,浙江东阳人,讲师,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法学。
G648.7
A
1671-2714(2010)03-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