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重点围绕帮助灾区支柱产业发展,突出特长,突出技术,突出智力服务,发挥学校人才和学科等综合优势,组织科技特派团全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多个省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同济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的号召,根据科技部和上海市的统一部署与安排,全面开展了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科技特派团灾后重建帮扶工作。
在承担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都江堰市的光荣任务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于2008年10月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地震灾后重建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团长由学校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永盛常务副校长担任。
近两年来,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专家团队,根据都江堰市受灾情况,结合灾后重建实际需求,制定总体技术帮扶工作计划。主要承担都江堰市灾区的城市恢复和建设、基础设施恢复和建设、农业生产流通恢复和建设三个方面的技术帮扶援建。根据“三年援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目前所承担的多数援建项目都已经顺利提前建成。农业生产建设项目也已完成主体施工建设,进入工艺和设备安装建设阶段,即将开展建成项目运行的技术帮扶工作。
灾区城市重建涉及城镇体系重建、城区重建和乡镇重建三大块内容,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专家分13批赴川,近30人在都江堰进行规划工作。自5•12以来,科技特派团承担了成都市6个受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规模350万人),都江堰市城镇体系规划(规模1208平方公里61万人),彭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规模1419平方公里,78万人),风景区总体规划1个,乡镇总体规划6个(14平方公里),专项规划5个。目前已经完成都江堰市城镇体系规划、泰安古镇重建规划、5个乡镇的总体规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成设计项目团队,承担了壹街区综合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市政配套工程(包括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照明设计等全部规划、方案和施工设计,包括约14个街坊28万m2安居房,约3.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8座桥梁,36条道路,1个环湖公园,1个滨江公园、2个特色公园以及若干街头绿地和步行空间等。
同时,同济科技特派团专家分为12批赴川,近30人,参与地震后灾区农村住宅重建方案设计,并作为科技部灾区农村住宅重建专家组成员,奔赴四川灾区现场指导农村住宅重建设计。专家组完成的“什邡市红白镇五桂坪村农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设计方案”既突出了木结构材料抵抗地震的能力,又符合当地农民对于永久性住宅对功能、外观的要求。
此外,科技特派团专家组还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8所学校对口援建设计工作,出色完成了上海市对口援建向峨小学任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同济科技特派团专家积极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建筑设计导则征求意见和编写工作,参与了标准、方案的制定以及中小学校舍的方案设计。历时四个月完成并出版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专家组负责都江堰安龙镇两个安置点的饮用水和废水处理援建工作,为两个居民安置点设计了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并援助全套设备,帮助解决了灾区3300人的安置点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对下游水体的污染问题。目前,科技特派团专家组完成了安置点清洁水污水设备援建工作,积极配合5个乡镇的水厂建设进行技术设计。此外,专家组完成了泰安镇水源调查项目,申请水处理剂的发明专利一项。同时,还积极参与科技部“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研究;通过科技攻关实现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化;并在都江堰建设了住宅示范点。
都江堰市具有猕猴桃、中药材、茶叶、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自然基础和产业基础,地震造成都江堰市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生态环境等遭受了极大破坏。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农业生态工程专家分80批次,共计120人,赴川为都江堰特色农业灾后恢复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口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开展生态农业调研规划工作。同济大学及时组织现代生态农业规划、环境、建筑和能源方面的专家,完成都江堰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的调研工作;参加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可行性报告研讨会和论证会;提交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议书。援建青城山镇后山农家乐农户净水处理、污水沼气处理设备各一套。
二是参与生态农业技术论证,提供技术帮扶。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积极参与上海援建指挥部组建现代农业援建上海专家团,完成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援建大型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技术援建,先后在四川都江堰和上海前后召开了10次本项目援建实施总体方案规划和设计论证会研讨会。
三是实施天马镇循环农业工程和都江堰农产品交易市场与信息化项目。科技特派团专家,遵循科学发展观,改变农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结合都江堰现代农业发展和约束实际状态,应用生态工程与多项工程技术整合,采用多项高新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模式提出根本性的改造,成功完成天马镇循环农业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任务。天马镇循环农业工程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对生产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和普遍指导意义。科技特派团数十名专家还与法国相关院校专家合作,针对发展流通业需求,引进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和信息技术,历时6个月完成都江堰农产品交易市场与信息化项目的建筑施工设计、物流服务以及信息化方案设计。这两大项目被都江堰市政府列为建设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的亮点工程。
四是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将结合都江堰市农业特色,帮助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各具特色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绿色茶叶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基地和冷水鱼养殖基地,和畜产品、中药材、茶叶、特色蔬菜果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构建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帮助都江堰市在省道106线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类花卉苗木种植及特色产业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区内,打造融现代农业、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
五是推动集约环保型工业快速发展。结合都江堰市推进工业向川苏科技产业园集中、引导区外企业向园区搬迁,科技特派团为产业园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持。
在援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展现出了五个工作特色,保障了科技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一,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智力支持。在总结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围绕帮助灾区支柱产业发展,突出特长,突出技术,突出智力服务,发挥学校人才和学科综合优势,组织科技特派团全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为都江堰市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援。
其二,组织精干力量,全力帮扶灾区。科技特派团成员均来自土木防灾研究所、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学院、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这些专家均是同济大学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科研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科研经验。在前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成员们都参与到科技支援灾区的工作中,其中绝大部分曾经深入灾区一线,为抗震救灾做出巨大贡献。特派团成员平均年龄40岁,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具有优秀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为科技帮扶灾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常驻援建地区,当地组建队伍。为了更好的援建都江堰,学校指示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都江堰所,派出10多名规划设计人员长驻现场2~3年,办公地点在成都及都江堰,作为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的长期联络处。同时,也为科技特派团和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指挥部紧密配合提供了方便。
其四,明确主要任务,抓紧落实实施。科技特派团紧密围绕科技部、上海市关于对口援建都江堰的指示,制定工作计划,在每一个阶段都明确当期的重点工作任务,并通过抓保障,抓落实,凭借自身具有的科技优势以及为灾区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努力在工作中取得成效。
其五,发挥合作优势,引进国际支持。在科技帮扶过程中,同济大学积极发挥自身的国际合作优势,尽己所能为灾区重建提供最大的支援。在开展对口援建都江堰向峨小学项目时,同济大学充分发挥与加拿大林创公司多年的合作优势,为向峨小学引进了价值800万加币的灾后重建所需木结构和雨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