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军 金法祥 徐萌敏 (浙江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 312000)
鲍曼不动杆菌为革兰阴性需氧非发酵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如手、皮肤、医疗器械等,可引起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脑膜炎、软组织感染以及腹腔内感染等。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出现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为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我们进行了8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1.1 菌株来源 82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本院送检的痰液和咽拭子标本。患者年龄43~85岁,其中男49例,女33例,同一患者多次分离到的菌株不重复计入。
1.2 细菌鉴定 标本按常规接种到血平板及伊红亚甲蓝平板,35~37℃培养18~24h,对革兰阴性球杆菌、氧化酶阴性、非发酵葡萄糖、无动力可初步确定为不动杆菌属,最后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鉴定。
1.3 药敏试验 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15种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方法操作,药敏判断按照NCCLS 2005年公布的标准。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1 鲍曼不动杆菌的科室分布 重症监护病房26株(31.7%),老年病房25株(30.5%),呼吸内科20株(24.4%),其他科室11株(13.4%)。
2.2 耐药性 我们选择15种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复方新诺明59株(72.0%),氨曲南57株(69.5%),哌拉西林48株(58.5%),替卡西林47株(57.3%),庆大霉素46株(56.1%),氧氟沙星45株(54.9%),头孢噻肟44株(53.7%),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各43株(各52.4%),头孢曲松42株(51.2%),阿米卡星40株(48.8%),头孢拉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各37株(各45.1%),亚胺培南15株(18.3%),头孢哌酮/舒巴坦3株(3.7%)。
鲍曼不动杆菌曾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使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概率大大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或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本文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45.1%~53.7%,这可能与该类药物临床治疗广泛应用有关。耐药机制为该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 AmpC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耐药率为48.8%,庆大霉素耐药率为56.1%。该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是通过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细菌16SrRNA基因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16SrDNA)突变而致,其中前者为主要原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基因转移酶,这些酶共价修饰抗菌药物导致其结构变化,从而丧失与靶点的结合能力。
本文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3.7%。其原因主要为舒巴坦是酶抑制药,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明显抗菌活性,可抑制β内酰胺酶,对该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可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可选用添加舒巴坦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其他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后依次为氨曲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这些药物已不适宜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但有逐年增高趋势。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有:细菌产生碳青霉烯类酶、外排泵机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和外膜蛋白修饰或缺失,在高水平的耐药株中上述多个因素可能同时存在[1]。在医院内、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的医院间都存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克隆的垂直传播[2]。
[1]郭玲娇,李招云,张颖,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216-217.
[2]杜小幸,张幸国,周华,等.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及碳青霉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4):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