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平 翟新影 刘行稳(指导) 湖北中医学院 武汉430061
2000 年~2009年我科应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患者1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6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龄14~79岁,平均40.3岁;病程0.3~22年,平均11.5年;其中混合痔56例,肛裂24例,肛瘘20例,肛乳头肥大18例。对照组118例,男60例,女58,年龄13~80岁,平均41.0岁,病程0.35~23年,平均10.8年;其中混合痔54例,肛裂26例,肛瘘23例,肛乳头肥大15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盆底与肛门病学》[1]中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肌注鲁米那0.1g,同病种手术方法相同(混合痔采用外剥内扎术、肛裂采用肛裂侧切术、肛瘘及肛乳头肥大采用瘘管、肛乳头切除术)。术后常规予以抗炎、止血药,同病种治疗方案相同。术后第1天起,所有患者常规用中药安氏洗剂(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制剂,冲泡剂型,20g/袋)坐浴,每次用1袋加水1000mL煎煮或用开水冲泡20min,水温以不烫手为宜,每次10~15min,1天1~2次,7天为1个疗程。京万红膏换药,1天1~2次。
对照组术后伤口疼痛者,口服戴芬胶囊10mg,1天1~2次,疼痛减轻停药,疼痛不能耐受者,肌注曲马多注射液100mg,1~2次。大便干燥者,给予麻仁丸或四磨汤口服液,1次6g或10ml,1天3次,每天饭前口服。排尿困难者,予下腹部热敷、流水声刺激或肌注新斯的明1 mg,仍不能排尿且自觉小腹憋胀疼痛,给予导尿。肛缘水肿疼痛,外敷消淤止痛膏(我院制剂),肛门肿痛较甚且伴有血栓者,作减压切口伴剥离血栓。创面不够新鲜者,给予糜蛋白酶纱条湿敷。
治疗组术后6小时开始口服加减仙方活命饮,1次100mL,1天2次,饭后服用,共6天。组方:白芷、贝母、防风、赤芍、生归尾、甘草、皂角刺(炒)、穿山甲(炮)、天花粉、乳香、没药各5g,金银花、陈皮各10g。疼痛重者去贝母、天花粉,加黄芩6g,延胡索、蒲公英各10g;便秘甚者去白芷、皂角刺,加火麻仁15g,大黄8g;小便不通者去乳香、没药,加木通、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0g;脓肿者重用皂角、穿山甲各15g;水肿明显去贝母、防风,加黄芩8g,蒲公英10g,泽泻8g;肛周瘙痒去贝母、天花粉,加艾叶、藁本各15g,黄芪10g;出血者去陈皮、生归尾,加仙鹤草12g,三七粉(冲)10g,槐花12g;中气虚者去皂角刺、穿山甲,加黄芪、白术各10g。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并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118例中,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8例;对照组118例中,甲级愈合107例,乙级愈合11例。治疗组复发19例,复发率16.1%,对照组复发20例,复发率17.0%。两组疗效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 两组创面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 治疗组创面疼痛程度0级13例,1级47例,2级53例,3级5例;对照组创面疼痛程度0级11例,1级43例,2级57例,3级7例;两组创面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持续时间平均(3.3±0.42)天,对照组平均(6.2±0.3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4 两组创面出血、愈合时间 治疗组创面出血时间平均(0.2±0.06)天,创面愈合时间平均(6.1±0.53)天;对照组分别为(3.6±0.08)天和(17.5±0.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仙方活命饮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疏风消肿之功。前人称之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主要用于阳证而体实之各类疮疡肿毒[3]。中医认为,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风、湿、燥、热等外邪,常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等引发,导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亏虚,湿邪不化,郁而化热,湿热邪毒下注大肠,积聚肛门而发病。历代医家遵循《内经》“散者收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下者举之,结者散之”的原则,提出泻火凉血、祛风除湿、清热润燥、解郁补虚等具体治法[4]。仙方活命饮方中金银花是凉血解毒、行气解郁的要药;防风、陈皮祛风除湿,加白芷疏风解表,共奏舒筋止痛、散结消肿;赤芍、当归活血行滞而止痛,补血养阴以固本;贝母、天花粉清热解毒、润燥通便;乳香、没药活血止血,解郁消肿;赤芍、生归尾润燥通便,清热消肿。痛甚加黄芩、延胡索、蒲公英,能祛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大黄行气散结,润肠通便,大便软则疼痛减,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有脓肿用皂角、穿山甲,使通行经络,透脓溃坚;水肿加黄芩、蒲公英、泽泻祛风行水,清热利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则水肿自消;痒甚加艾叶、藁本、黄芪祛风解表,益气固表,杀虫止痒;出血加仙鹤草、三七、槐花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祛风散邪;体质虚者加黄芪、白术补益中气、健脾祛湿。临证随症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出现的大小便不利、伤口肿痛、瘙痒、感染、愈合延迟等疗效满意。尤其对热毒瘀结型痔疮、肛周脓肿,依据中医外科的治则进行加减效果显著。
[1] 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3]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5.
[4] 胡伯虎,李宁汉.实用痔瘘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