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丽 云南中医学院 昆明650200
丁长青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交叉探索
金凤丽 云南中医学院 昆明650200
丁长青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西医结合 学科交叉 医学新学科 案例分析
中医的文化价值与实践价值毋庸置疑,中医的科学性、恰当地位和中西医关系却引发过长期争论,这种争论产生了对“科学”概念的绑架,民族情结的介入和学术问题的非学术泛化,以至于忽略了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的一般哲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方向才是最后的“合取”与旨归。本文就中西医结合的理论道路——学科交叉问题探讨如下。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在于人类理解对象的两种眼光,两种角度:从宏观到微观的一览无余;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叶知秋;前者必然远离对象,模糊而朦胧,是一种浮浅的全面;后者必然近观对象,清晰而确切,是一种深刻的片面。它们的分道扬镳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在两个方向上环视全程,殊途同归;它们的逆向归一同样是必要的,因为向东的路和向西的路,原本就是同一条路。当人类的认识之树不断向上枝繁叶茂,又不断向下根深蒂固时,它们才能互为条件,日益繁盛。
以全面完整为荣的中华智慧在当代的学科性分离,不仅因为教育体制上的竞争需求,而且有其千年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原因,造成了缺乏理性层次的科学和超出经验层次的技术;造成了当前的学科设置过细,森严壁垒,界限分明,分科备考,甚少联系,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才能激发的创造力,违背了知识传授与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好在,国内外知识界已经意识到这种分离的弊端,多家著名理工大学正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其学科结构向学科交叉方向发展。通过一批新型联络性组织使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渐成趋势;寻找文理、理工、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备受关注,斯坦福、麻省、康奈尔、哈佛、柏林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等无不皆然。
思维科学、脑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脑的“全球”结构、区域分工和思维特征给予了明确的界说。从功能上看,其集中性、被动性、理性和逻辑性的后脑、左脑思维与扩散性、能动性、艺术和形象性的前脑、右脑思维应当结合起来,它们为反向发展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特别是医学传统提供了趋同归一的工具。
横向学科群的大量涌现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具体途径,元科学(亦称元理论)、软科学、综合学科、系统科学、横断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在高度分化中实现高度综合的诸多形式。它们悄悄地但不可抗拒地使各自分离的知识领域在更高层次和更深基础上联系起来,并使知识体系乃至东西文明都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特征。
2.1 学科交叉已是一种时代特征 2008年1月28日,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即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2008年7月19日,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学科交叉基金通知,申请资助总额度为300万元人民币;2008年7月29日,北京大学2009年重点交叉学科招生;上海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为以环境为目标的MBIE(材料 Material,生物 Biology,信息 Information,环境 Environment)多学科交叉研究。
近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谈到,学科交叉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迄今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2000多门。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则提出:“要创造条件,鼓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他们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索和合作”。
美国在2004年41.1亿美元的研究及相关预算中,7.65亿美元用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占18.6%,将近1/5。1990~2005年分5批共资助了42个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美国科学和技术中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s,STC)是一种成功的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模式。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已形成为麻省理工大学MIT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哈佛大学模式等。
2.2 交叉学科相关概念研究机构 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ity),通常指在研究环节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协作、调适各自的研究途径,以取得对问题更准确的切入。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知识门类。现有典型交叉学科已有人类学价值理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生物物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图形学、智能研究、自由艺术、整体论科学、纳米科技、先天性认知理论、科学与技术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同时,国外交叉学科学术机构也已雨后春笋,如麻省理工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密西根大学学科交叉专家委员会、哈佛大学″部门合作基金″、″学生合作基金″、比勒费尔德大学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交叉科学研究高级研究所(IAIR)、杜克大学科学与文化理论跨学科研究中心、圣菲(Santa Fe)学会等。中国境內的学术机构也不落后,已有中华科际整合研究会(CIDA)、中科大科学技术哲学教研部、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海跨学科课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交叉科学网等。
2.3 交叉学科研究成果 2005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交叉学科代表性著作《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出版座谈会,这是133位中国科学家(其中23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努力的结果,它荟萃交叉科学诸多难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哲学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在京该书作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另有一些代表性著作如2004年5月出版的“交叉科学结构论”[1],1999年12月出版的“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词典”[2],2006年1月出版的“中国交叉科学”(第1、2 卷)[3],路甬祥、杨振宁、钱令希等八位院士首发其文。2000~2006年,学科交叉的有关论文已达4396篇。
学科交叉的现状已成国际气候和时代特征,最该中西结合的中西医学学科,难道还能迟疑吗?我们将最具普遍意义的西方基础医学与中国中医学和中药学试做交叉连接,从中不难发现其新的“科学键”、“生长点”和“再生核”。对这些“科学键”、“生长点”和“再生核”试予命名,并对其可以包含的研究内容、范围、范畴、域限边界、核心问题及主攻方向给出最初步的探索。
3.1.1 关联学科 人体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三焦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文献学(内经)。
3.1.2 研究内容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及人体正常机能活动规律的学科。阐明人体生命的现象、构成人体的各脏器(含西医之器官和中医之脏腑)、部位(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构成及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表现形式和生理功能(形态和功能的统一)。
3.1.3 说 明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通过对人体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中医基础理论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是通过对有生命的人体直接观察和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认识生命机能活动规律,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形式的医学理论。对人体各组成部分除物质实体(如脏腑)的认识外,更重视其自身功能及各组成部分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并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描述。
3.2.1 关联学科 医学微生物、病理学(免疫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整体观念、邪正发病学说)
3.2.2 研究内容 研究机体维护内环境稳定、维持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学科。通过对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破坏机体稳态的因素、自我调节功能失常后疾病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研究,维护机体自身生理调节功能,促进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及协调能力。
3.2.3 说 明 中医用阴阳来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并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体现了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彼此消长的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人体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了阴阳对立关系。中医运用五行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表明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生命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协调、统一状态,并在运动中取得稳定。当动态平衡被打破即形成疾病。
3.3.1 关联学科 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腧穴学、脏象学说、三焦学说、卫气营血学说)。
3.3.2 研究内容 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生命功能结构的学科。
3.3.3 说 明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传递信息的通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主要施术部位,腧穴与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关系密切。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为解剖学的内容。
3.4.1 关联学科 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文献学(《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辨证)
3.4.2 研究内容 研究人体疾病和证候的现象及本质的学科。通过对致病因素、病证的表现形式、变化转归、诊察方法的研究,诊断疾病,辨别证候。是具体认识疾病的学科。
3.4.3 说 明 中医文献学如《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即是中医描述疾病、证候、证型等病理表现的古典医著。中医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病史、症状和体征),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斗争的关系等,然后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疾病状态做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是分析并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医对病证的认识过程中,通过病证表现形式查找致病因素,即审证求因。
3.5.1 关联学科 人体组织胚胎学——中医文献学(内经)、中医妇科学。
3.5.2 研究内容 研究生命的形成及人胚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各种先天性畸形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维护生殖健康的学科。
3.5.3 说 明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发生机制的科学。中医妇科学研究以女性为中心的生殖健康,在注视胚胎健康的同时还重视孕育胎儿的母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助孕、安胎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和特色。
3.6.1 关联学科 医学细胞生物学——针灸学、按摩推拿学。
3.6.2 研究内容 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着的生物信息理论和手法对有着循经感传实际的针灸学、按摩推拿学等的治疗学进行基础研究。
3.6.3 说 明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近代物理学、化学、实验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之间存在着数量庞杂且种类繁多的生物信息。针灸学、按摩推拿学均是中医独特的临床治疗学。
3.7.1 关联学科 药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食疗学。
3.7.2 研究内容 研究治疗人体疾病,纠正机体病理状态,改善体质的药物和食物的作用原理、有效部位、作用剂量、炮制加工方法、药物剂型的学科。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尽管疾病发生和变化的过程错综复杂,但其基本原理不外乎邪气(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的正气奋起抗邪,引起的正邪相争。正气是人体一切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免疫学则认为,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调节等功能。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并清除病原生物分子的感染,与中医所说的正气抵御、消除病邪的作用相似;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实现对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中医所说的正气对脏腑、经络的整体性调节、对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相类似。医学微生物学表明,生理状态下,在人体口腔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等部位存在着正常微生物菌群,其在数量及种类上保持着正常的比例及平衡状态,为非致病菌,形成机体各部位的防御屏障,维护人体的健康。
李庆生等[4]选取中医“邪正相争”较为激烈的典型呼吸道感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在健康人或抗病能力强人群,即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或“正胜邪退”者,呼吸道微生态平衡,菌群多样性明显,菌群密集度均衡,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如上呼吸道以甲型链球菌、消化链球菌为主;正常免疫物质与功能平衡稳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维持正常水平,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正常,血清补体C3居补体成分含量之首。当疾病形成,即中医所谓“邪气”或“正虚邪盛”时,则呼吸道微生态失衡,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密集度增高,优势菌以有害菌为主,如上呼吸道以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免疫物质减少、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低下,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呈现倒置,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该研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为进一步阐明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的概念与原理提供了实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的概念与原理。
传统中医重视宏观与统一,强调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以连续观察动态变化为主的方法,在广泛的联系和运动中去认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并在不干扰人体生命活动自然进行的前提下从总体上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从关系中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通过对生命内部矛盾的运动规律、对生命与自然界共通的运转机制的认识,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地、提纲挈领地去理解生命,形成了传统中医以整体、抽象的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疾病的实际。研究以望、闻、问、切等手段直观地进行观察,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存在着模糊性、主观性和经验性的特征,对微观现象是靠丰富的想象力来推测并弥补观察手段的不足。由此建立在四诊基础上的辨证也就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如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房劳以及金刃虫兽伤等,对于复杂的致病性因素如遗传因子、免疫因子等则笼统归之于“禀赋”和“邪或毒”,表现出缺乏对疾病本质的微观认识。在阐释物质与功能、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上尚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重视机能而忽略结构,缺乏对疾病本质的微观认识,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西医擅长以结构来说明功能,借助于仪器设备,重视考察组织结构,以实验和分析结构为主,凭借化学、物理学及显微镜等各种仪器的帮助,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明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每一个概念都有比较确切的涵义。然而,西医在遵循严密的形式逻辑的规律的同时,由于重视解剖结构及局部研究,并以之来认识人的活体生命功能,机械地认识人体,束缚了西医的思维,使其因认知手段的局限导致收集素材的不足,而难以超脱地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
中医学的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大体及宏观的水平上,必须要走现代化的道路。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性,既要充分地认识到中医所具的科学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的不完备。中医现代化发展就要使中医理论具有现代科学的特征,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学术理论进行证实与证伪的研究。现代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必须借助于实验分析研究,从微观层次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客观的诠释。通过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充分发挥中、西医各学科的优势,取长补短,以彼此学科的优势去探究另一学科的困惑点和难点,如借助于西医的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完善中医固有的望、闻、问、切四诊系统,使得四诊信息标准化,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又如对阴阳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邪正发病学说等一些笼统、粗糙的理论在微观水平上赋予精确的量值,或揭示这些理论的深层机制,这样就能更本质地认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奥秘。
[1]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
[2]王续琨.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词典[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12.
[3]刘仲林,中国交叉科学(第1、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4]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J].中医杂志,2005,46(7):489-491.
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