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龙
摘 要:新闻报道故事化是近几年重要的媒介现象,它的出现与传播观念的变迁、新闻与故事在叙事上的某种共同性、受众诉求多样、鲜活报道都有关联。但是,新闻与故事在道德、伦理上却有着迥异的趣味,新闻报道故事化讨论的深意在于打开更为开放的新闻报道观。
关键词: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文体
中图号:G2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24-04
On the Possibility of Stor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XUE 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s:Stor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trend in media in recent years.Its emergence is connected,with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the similar narrative mode shared by both news reporting and story telling,the various demands of audience,and the liveliness of news reporing But new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tories in morality and ethic.The significance of disussing stroyMtelling news reporting lies in building a more wider concept of news reporting.
Key Words:news reporting;story telling;journalese
如果一定要找到新闻与故事的共性的话,那么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都是一种叙事,是符号有意义的组合。美国学者卡莱就说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述艺术,由威廉•布隆代尔所著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一书中译本的译名则直接改为《〈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在实务界,CBS著名的电视栏目《六十分钟》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给我一个好故事”,如此简单的要求就足以成就电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种讲故事的风潮也在国内蔓延,江西卫视金飞主持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吉林卫视今年倾力打造的《牛群:》以及陕西卫视《华夏点击》的转身都是新闻故事化的代表。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转向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新闻与故事的不同也显而易见。故事世代相传,是人类基本文化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伦理与寓言意义,很多故事中也能看到人类心理原型的不断沉淀与重复;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这点于故事而言却有不同,因为作为一种文学门类的故事所追求的是生活与生命的真实,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而新闻致力于信息不确定降低,“5W”的确定,它没有对教化与展现人们生活姿态有过多追求。这些其实都给新闻报道的故事化留下了天然障碍或者说可能。新闻故事化的基本诉求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表达,以此来抗争既有报道的模式化、僵硬感,那么,讲故事如何成为可能?这样的表述是理论的演进还是有名无实的口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必要的张力又怎样存在?
一、传播观念的迁延
故事,是每个人都要分享的记忆与经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一方面在倾听故事中长大,也在不断地向别人讲述故事,即便这样的故事已经反复言说。“故事总是从这暧昧的第一天开始,一个年长的穴居人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听过故事以后,穴居人心里暖和起来,明天的艰辛和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 ①由此故事成为一个族群的寻根之旅以及认同感的传递,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其实进一步说,我们透过故事存在。
今天的新闻当然是明天的历史,但也仅仅是历史草稿。新闻是易碎品,而故事则非得经过岁月的积淀才能流传下来,如此的重任,技术上是一种信息的新闻又何以能够承担。诚然,我们还可以说另一个视角中的新闻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姿态,但是目光所及之处能够作为故事去反复叙说的新闻又有多少呢。
在一个更为纵深的历史背景中,新闻报道要讲述一个好故事的诉求或许更易理解。早期的传播学者们喜欢用“皮下注射”和受众在新闻“魔弹”前应声倒地这样的隐喻来显示新闻传播的威力。传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客观、公正,虽然也有过对新闻中是否要出现记者观点有过争论,但是随着大众报刊的兴起、通讯社的出现、新闻的信息本质的确认,以及一种至今仍被是为经典写作结构——倒金字塔模式的普遍运用,人们相信,新闻与道德哲学没有直接关系,真实是简单要素机械组合的看法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是大众社会降临后催生的市场新闻学,使得新闻专业主义传统发生了嬗变,新闻开始以讨好而不是灌注的传播姿态应对受众。鼓吹新闻学与煽情新闻学也作为历史暗流的记忆重新被激活,前者视受众为幼童而后者视受众为消费者,新闻的故事化倾向就是为了争夺人们日渐稀缺的注意力。
新闻报道样态与传播观念的迁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根源,并不是其个体演进所能简单阐述的。比如近代中国不断被列强逼至墙角的境遇下,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更多唤醒集体记忆重构国族想象的故事,就与特定的语境有关。
不仅如此,新闻报道也是意识形态主宰下的产物。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就是说个体尽管自以为非常自由,能够独立把握概括现实,但实际上他的观念与行动早由一系列思想体系与再生产体系所支配。国内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面对会议报道、典型人物刻画、场面描写出现相似的表述方式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新华体”“北广腔”都是特定历史时空形塑新闻留下的写作、播音文本,这种高抽象的、充满战斗气味的、不容质疑的、建构权威的努力反映在新闻中就是“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的大量使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天南地北祥和欢乐,华夏儿女喜庆佳节。北京各大公园彩旗飞舞,花团锦簇,宫灯高挂,人流熙攘,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有经验的阅读者对于这样的表述再熟悉不过和厌烦了。
一种报道样态一旦形成就会有自身展开的逻辑,并且在实际中充满着惯性,竞相模仿复制随之而起,社会空间中的太多细节与真实不能被书写与传播,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根基就会受到侵蚀。中国传媒体制两重性的确认其实给新闻报道多样化打开了缺口,在坚持党性的同时受众的需求需要认真对待。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说,电视是家庭媒体,是家庭的一员,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决定着媒体的语言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而是平等的、坦诚的、情感交流的②。在这一历史脉络中,传播姿态在不断变动的现实面前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化,受众地位在强势的媒体面前得已提高,受众的需要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新闻报道在自身新城代谢的同时解构着既有模式,从传播偏向上来说,既然人们熟悉故事的言说方式,新闻报道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作为故事的新闻
故事与人的亲密关系早已使二者相融合,任何概念与界定可能都不能满足我们的想象与期待。《辞海》里该词与本文相近的意义有两种,第一,它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故事与重在叙述事件关系的情节有所不同,但多是情节的基础。第二,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通俗易懂。
与神话、电影、小说、戏剧等文本一样,故事也是一种叙事性质的产品,只有通过某种叙事结构与内容,人们所知晓的事件才被呈现和所知。如果新闻被理解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话,它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叙事,当然新闻中也有大量非叙事文本的存在,但在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的浪潮下,更多新闻叙事文本不断涌现,新闻就此取得了与故事类似的结构。
新闻与故事的亲和需要从叙事结构上予以探讨,一般说来,完整的叙事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束这样一个意义链。故事由处于序列关系的事件构成,在这一点上这与多数非事件性新闻不一致。所谓序列,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符合逻辑的事件:一个事件建立着叙事的情景和前提,另一个事件则显示前述前提或情景的改变。在故事中,由核心事件做骨架,并由卫星事件作为血肉;前者不能改动、打乱或者替换,后者则可省略、分散或更迭。 但是实际讲述故事的方式要灵活得多③。
新闻当然不一定要具备如故事那样完整的结构,就事件性新闻而言,它可能只涉及一系列事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开始与结果的展现也不明显,这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充斥报纸版面的追踪报道或后续报道。由于新闻截稿时间的要求,新闻故事意义的建立也不可能一次完成。但是近年来随着一些新闻调查栏目的创办,以及民生类新闻栏目的热播,追求一个完整结构的事件性新闻愈来愈多。
俄国文学家普罗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将故事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寻找”,矛盾的发生与解决围绕此来展开。类似的是在大量的社会新闻、犯罪新闻以及人物报道中也往往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模式,秩序的破坏及重建构成了新闻基本的报道模式,人物、时空转换但是基本情节结构则大致相当。在刻板印象中,记者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鲜人与物,但是在他们本身来看,并不抱有多大的新奇性。另外,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有其价值在起作用,而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也有其价值因素,二者的价值范围其实有很大的重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闻与广告的互相渗透,新闻广告化成为一个明显的表征,而新闻广告化在主要表现在新闻价值追求上的戏剧化、内容作业上的惊骇化与故事的传奇特点是吻合的。
荷兰学者梵•迪克曾对新闻与故事的关联有更为精彩的论述,他总结了二者的同一性,新闻与故事都与人类认知与行为关联;内容常显得出乎意料且与过去所知不同;都影响并传播特定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观念;都有特定写作结构;二者叙述视角都较为多样;与对话形式比较,讲述者都更占优势④。
三、替代性表达方式
新闻故事化是改变报道僵化与无趣的一种努力。曾经在新华社做过记者的李希光教授认为,讲故事的新闻学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学描述对感官刺激⑤。
文学追求审美而新闻立意真实,二者从核心本质而言区别明显,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文学与新闻边缘交叉性的文体是一个庞大的类别,这种文体中国称之为报告文学,美国则命名为非虚构小说,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的非小说奖项就颁给了美国废奴后黑人仍然遭受歧视现象的报道。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其实就是一股追求新闻报道多样化的浪潮。
当代中国新闻报道脱胎于古代文学,建国后长时间又受到政治话语与公文话语的宰制,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春天其实是人们追求新闻报道的鲜活性的反应。新闻报道滑向文学虚构当然会引发严重的媒介危机,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新闻在恪守真实、客观的前提下追求一种审美效应,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就是新闻审美路径。
并且,过度强调原教旨的新闻观会演化为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推卸努力、搪塞怠工的托词。“有闻笔录”曾经就在中国新闻史上贻害不浅。盖伊•塔奇曼教授从社会学视角入手发现,新闻生产本身是遵从各种日常惯例的过程⑥, 记者的报道类似与紧密配合的流水线,试想如此报道出来的新闻如何满足人文关怀的期待。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处在不断蔓延中。央视著名的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就有一个“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栏目《百姓故事》。 立志成为中国版的“六十分钟”的《新闻调查》,以及以舆论监督建立影响力的《焦点访谈》很多时候也都是在用一个个故事诠释“用事实说话”的力量。在国内三份著名的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导》、《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上,致力于把复杂的财经理论简单化,讲一个个好听故事的说法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经验。业内人士曾有“如果不知道怎样写新闻,那就写一个好故事”的夸张表述。
体育类报刊一直是国内新闻报道方式最为活跃的试验地。既然在赛事过程即时形象化上远逊于广播电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就成为报纸亮点并逐渐开始向杂志写作的靠近和过渡。至于国内情感类杂志翘楚《知音》、《家庭》更是在一个个新闻故事做足了功夫。因为,好的新闻故事可以将媒介与读者连结起来,通过新闻故事所再现的人生百态,读者的情感与伦理意义得以建构。
四、结束语
瓦尔特•本雅明不无遗憾的指出:“新闻报道的价值无法超越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那一刻。它只存在于那一刻,即刻向它证明自己的存在”⑦。 而新闻人似乎并不甘心于此,他们试图用“故事化”发展出更为理想的表达可能,因为故事是耗散不尽的,它保留集中起自己的力量,即使在漫长的时间之后还能释放出来。
但是,把新闻直接与故事划等号并不恰当。大量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中,序列性事件组成的故事形态并不多见。在更高的意义上而言,故事所提供的道德伦理意义并不是新闻所能完全承担的,新闻很大程度上预设的是一个封闭的结构。事实上,在跨越了不同文体限制的藩篱后,一种更为开放的新闻报道观才更有意义。
注 释: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7月.
②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8月.
③ 蔡琰,臧国仁.新闻叙事结构:再现故事的理论分析.载《新闻学研究》58期,1~28页.
④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
⑤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⑥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
⑦ 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