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佳
摘 要:“留白”,是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留出一些空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强欣赏者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想象上的张力,丰富绘画本身原有的意义。留白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意识,本文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留白的哲学根源与其审美效果。笔者在探讨留白的哲学渊源时主要采用了道家的阴阳相生、虚实结合的观点和佛教的“空色”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黑白的哲学观,同时也探讨了其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传统绘画;留白;审美效果
中图号:J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10-04
An Aesthetical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 of
Leaving Blan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GAO Jia
(School of Literature & Journal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Learing blank” i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It creates a visual gradation,enhancing the appreciators imaginary space,and enriches the meaning of the painting itself. “Leaving blank” is an aesthetical consciousness more than a technique of artistic expression.Its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aesthetic effect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esthetical perspective.Th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aoist viewepoints of yinMyang Aioi and reality virtuality combination.Buddhist concept of the emptiness of color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ly of black and white.
Key Words:traditional painting;leaving blank;aesthetic effects
一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有无相生、创造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有着优秀而宝贵的绘画传统, 形成十分完整而又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系, 其包涵的内容极广, 本文仅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作以浅析。
所谓“留白”,就是指绘画的一种表现虚实的方式,通过留出一些空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加欣赏者的想象力,给人一种想象上的张力,丰富绘画本身原有的意义。留白蕴含了东方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留白是追求艺术形式美的需求。留白的运用是艺术家表达构思立意并创造意境的需要。运用留白,既可以使主体形象明确、突出,又可表现物象的空间感、层次感和立体感。
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是绘画的一种艺术语言, 通过“ 空白” 可拓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留”出空灵,将绘画中呈现出的“实”与留供想象再创造的“虚”相结合,营造出缥远的意境;“留白”具有了无限丰富的意韵,产生了变化无穷的“象外之意”、“景外之景”,也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妙之所在。“留白”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承载了重要的美学意义。
二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的美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朴素黑白观。有“空白”才有黑白,有“空白”才有空间,有空间气韵才能流动。道家认为黑为阴,白为阳,黑白相推而生万物,所以“黑白”观在道家哲学中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无所不包的兼容性和无边无际的表现力。如太极的阴阳以黑白为两极,互为存在、浑融一体、运动不止、生生不息,正所谓“计白当黑”。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辨证观点。“白”显“黑”,“黑”彰“白”,黑白相生互为依存。黑与白相反相成互不为缺。这一辩证的规律反映在传统绘画中便是虚与实、黑与白,有与无。就像上文提及的,天地万物都是“无”与“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生生不息。
传统绘画中留白主要体现了道家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观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就是道家所谓的“无”。“无”在老子哲学里作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来源,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另一方面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二章)同时作为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庄子•秋水》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言语与意会无法掌握道,道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当它作为审美对象与艺术创作对象时,便是其中只可神会的意蕴。庄子明确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得意而忘言”等的美学观点,这不但肯定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且指出了艺术上的“无”的至高境界——传达语言所无法传达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由此可见“留白”可以从道家哲学中找到其美学基础。因此“留白”虽然客观上没有实际内容,却是画中意义的来源,画者所要传达的一切意义都是在“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无”并非真的“无”, 它可以无中生有,传达出有所无法传达出的意义, 是画中灵气之所在。
道家还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阴阳的结合。留白也体现出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思想,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易系辞传:“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阴阳相生”,庄子曰:“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承而成质,及不失其和而久安”。即宇宙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阴”和“阳”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古人乃至今人观照自然、把握自然的一条最根本的辩证关系。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没有虚实,中国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同时佛教对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影响是深远的。释家经典《心经》中也有曰:“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外在世界都是虚幻的,虽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并不真实。而应在大千的世界中返回本真之无,淡化掉意识,看破实的心外之物。佛教禅宗般若学“ 即色论” 、“ 色即为空, 色复亦空” 和禅宗无相、无着、无往的无为无碍思想, 成为古代文人们抚慰心灵、超脱象外, 达到主观精神绝对自由的一种途径时, 文人们儒释调和、相为表里, 艺术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 皆求心性所悟所解的表达, 决不执着于外境的是与非,认为“ 至理无言” 、“空” 、“ 寂” 、“ 闲” 的境界背后才是法的本身所在。尤其是禅宗,它强调心灵的意会,注重人的艺术直觉,淡化客观的时空观念。根据《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我们得知禅宗的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顿悟”,顿悟就是强调艺术直觉,领会绘画中的意境,艺术直觉追求心灵与宇宙世界的高度统一,这种追求给文学艺术带来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特点,从而形成了古代美学中重含蓄的审美特征。在这种审美理想的关照下,绘画便逐渐形成了趋于朦胧的“空白”结构,以承载审美中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促成了艺术空白的形成。因此从佛教和禅宗的美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禅宗)也是追求一种象外之境,追求一种至理,但是这种追求是并非是物本身所能达到的,需要的是一种想象,一种悟性。正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白”本身并不能代表画者所要的真正的表达,留白是由“ 空” 的认识转人观者内心深层的思考,悟出更深层的画者的表达,得到一种象外之境,一种至理。
“留白”作为中国画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最具传统艺术特色的“意境”、“象外之象”、“意象”、“气韵”表现都是通过对“空白”的运用来体现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与中国的古代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出留白与它们的历史渊源关系。
三
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很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留白”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未涉及到的空间,即无笔墨处。但是,“留白”虽然无笔无墨,却并不代表“没有”,而是同其他构成元素一样,是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诗人、画家都是用心灵的俯仰来看空间万象,“不是想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的深空。”而是用心灵来观察大千世界。正如《易经》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真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即节奏化的空间意识。于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阴阳明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
留白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处理空间表现的一种手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亦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简要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是怎么处理空间的,虚和实的适当结合,会产生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就像英加登关于文学作品的论述:“一部文学作品在描写某个对象或对象的环境时,无法全面地说明,有时也并未说明这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事物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都永远不能通过语言的描写获得全面的确定性。我们不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某个对象的无限丰富的性质表现出来。”这两种论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要求艺术品达到一种境生象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留白对于构建绘画中的空间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留白可以突出主体,表达空间感、层次感和立体感。留白的手法运用人们的视觉要求和习惯,通过空白来突出主体,使画中的主体清晰、明确。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间略偏处停着一叶小舟,有一渔翁正聚精会神地钓鱼。小舟所占位置很小,而形象非常突出,其余大面积“留白”,不着一笔,但它是有形的“留白”,是浩渺的江面。万顷寒波,一翁独钓。寥寥数笔,看似漫不经心,实为苦心经营,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看画吟诗,一种悲凉、寂寞、孤独的感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为钓翁的不畏风雪、甘居寂寞和辛勤劳作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在传统画中为了强调层次感,也常用留白来增加层次感。如在山水画中,为了解决物象间的透视矛盾与表现扩大画面空间,一般使用留白来来处理物象间的空间感和层次关系。庄子曰:“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传统绘画都注重虚空的要素,着重在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画境里有空间,有层次。
留白使得绘画虚实结合无画处皆成妙境,产生象外之象,意境深远。中国传统绘画意象中的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无画处皆成妙境” 。如郭熙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可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不是真的空白,而是虚中有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给人一种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一种妙境。与此同时留白还能造成象外之象,创造出深远的意境。留白可以诱发审美者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象的引导下自由的驰骋,使意象灵活多变,给意象的运动创造了无限的空间,使图画本身具有了存在的意义和深远的意境以及丰富的内涵。
四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此语正道出了“留白”在传统绘画中运用的意味。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就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运用是为了表达构思、营造意境,将传统绘画灵动幽渺的意蕴和令人品味不尽的诗意推向了极致。留白亦不是自发而存的,是情思的主体创造出来的。 留白中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正是因为“留白”的这种假定性和虚拟性使其具有了无限的象征和想象的空间,画家可以充分利用它象征变化万千的自然形象,虚无飘渺的水气云霞,错综复杂的时空状态,从而使观者想象无穷,神游于其中。中国“留白”的终极追求是为了营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境”,显现作为宇宙本体、生命之源的“道”、“气”。
参考文献:
孙涣涣.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103.
滕 驰. 试探“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64.
白 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1):19.
宗白华.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林木森.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美术观察,2006(5):110.
严 羽. 沧浪诗话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陈丽香,黄艾.无画处皆成妙境——谈中国画的“空白”.现代艺术与设计,200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