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

2010-01-19 06:02钟应坤张德荣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船东航海国际化

,钟应坤,张德荣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一、引 言

国际航运是一个现代的、高技术的行业,海员的素质不仅影响航运业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国际企业中的就业。目前国际海员的素质问题已经引起国际海事组织(IMO)的高度重视。培训和能力建设是业界急需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因此,以国际化为背景,拓宽视野,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国内外航运发展培养优秀的高级航海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办学体制,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促使航海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国际经济和国际船东需要。

二、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1.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1)一贯制培养模式。一贯制培养型是传统的连续培养的方式,以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为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采用这一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特点除了连续培养以外,就是把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公认的学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的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或在学校参加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适任证书所需课程的考试,通过者将同时得到毕业证书和高级船员资格证书。[1]这种模式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从学校到顶岗的“磨合期”太长。

(2)“三明治”培养模式。“三明治”培养型的基本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一般分成三个阶段,即学习—海上实习和服务—再学习,以澳大利亚、挪威和英国为典型代表。高中毕业生或职业中学毕业生进入航海院校学习1至1年半,首先分别学习航海和轮机基础知识,其次是水手或机工的综合学习与训练。第一阶段结束后,学生必须到船上完成1年左右的见习或顶岗,获取充分的感性知识。在船上工作的长短取决于本人的需要,学校仅规定一个最低时间限制。完成必要的海上经历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最后的学业以取得高级船员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岗位适应能力上有明显优势。

(3)驾机综合培养模式。驾机综合培养型是一种最现代的航海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仅在荷兰和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采用,德国、日本和美国也有少量培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驾驶与轮机双重专业合一或完全综合。驾机综合制培养型培养周期相对较长,难度亦大。[1]但是,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强,尤其适应现代船舶向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的需要。

2.教育理念国际化

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计划必须更加灵活和考虑人员的多方位流动,许多欧美国家的航海技术教育不仅与大学的学位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课程内容趋于高度综合,使高级航海技术人才标准形成跨学科、跨船岸行业的多通道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在航海人才培养目标上由培养船舶管理人向培养船舶经营人转变。航海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能在船上工作,也应能适应岸上的就业环境。我们应广泛汲取借鉴国外先进的航海教育理念、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同时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与航海科技和教育的精华,从而培养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高级国际航运人才。[2]

3.课程设置国际化

课程设置国际化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课程设置要体现国际化观点,处理好基础教育与符合STCW公约的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按学科设置课程与STCW78/10公约职能发证设置课程的关系。STCW78/10公约在高级船员的有关适任能力表中新增了多项有关管理技能方面的适任能力项目,这些项目的增加将对高级船员的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管理技能方面、船上沟通能力方面、信息处理方面,对外沟通联系方面等。为达到STCW78/10公约和国际船东要求,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充分考虑国际船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对部分学科进行整合,建立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IMO示范课程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航海技术现代化趋势。将航海现代化技术融入课程之中,使学生接受最先进的技术教育。开设校企合作课程,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4.学生国际化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生国际化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招收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包括长期和短期停留。前者多为了取得学位,后者多属于交流或游学性质,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国留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与航海科技和教育的精华[2]。航海类学生就业面向国际,必然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人文素质上要求更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有助于各国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教师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高等航海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的国际流动,可以直接推动航海院校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作为全球航海类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大量招募有实践经验的优秀船长、轮机长来校任职,这部分人才长期工作在国际航运企业中,来自于生产第一线,更加知道国际船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有的人才缺点是什么。他们的思想观点趋于国际化,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新加坡航海学院共有教职员工74名,除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岗位外,所有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或高级讲师均为具有一定海龄和资质的船长、轮机长等。很多教师都是在各大知名航运公司船舶上工作10余年后被聘任为学院讲师,并且具有多种族、多国籍的鲜明特色。大多数教师来自亚洲国家,主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少数教师来自欧洲地区,有芬兰、英国、丹麦、挪威等航运强国[3]。

同时,鼓励航海类教师参与国际性海事组织的各项工作,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能使他们密切与国际航海教育界的联系,及时了解国际航海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有利于国际海运人才的培养[2]。

6.实训设备国际化

实训设备国际化也是航海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航海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向现代、高科技的航海技术,国际船东对国际海员的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建设必须符合STCW78/10公约对国际海员素质培养的新要求,符合现代化航海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国际船东对船员素质的要求。实验室建设需参照国际标准建设,体现现代化技术。例如,新加坡航海学院除了常规多媒体教室外,还建立了许多工作车间和主辅机等设备模拟器。轮机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在工作车间和实验室内完成,他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3]。

三、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建设

1.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

作为面向国际就业的国际海员,国际船东更加看重的是其岗位适任能力和素质能力。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培养模式中,“三明治”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明治”培养模式比之传统的航海教育有显著的优点:其一,教学紧密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第一阶段在校学习必须为学生第二阶段实习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岗位适任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而第三阶段,在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充分的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强化专业培训,使学生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课程理解更加透彻,为学生毕业考取船员适任证书创造条件。其二,实习和实训时间充裕,超过整个学习期1/3时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计划的设置有一定阶段性,更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锻炼技能,积累经验,获取轮机设备的感性知识,此阶段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其三,学习目标明确。每个阶段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第一阶段强化英语能力和基本技能,为航行实习作好准备;第二阶段,在远洋航行生产的实际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应用和提高英语水平;第三阶段,学生在基本通过英语关及取得一定实践知识和能力后,更加知道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所学习的内容在实践中的作用,对于专业课程学习及准备考证将更有积极性。将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更好[4]。

2.树立国际化培养理念

目前培养的是船舶管理人,而国际船东更加需要的是船舶经营人。懂管理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航海类专业人才要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除具有符合STCW78/10公约要求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各国籍人员协同工作的能力,较强的服从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同时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宽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面[5],使学生不但能在国际海员中有竞争能力,而且能在岸上轻松谋得高级职位。

人才培养目标高端定位,顺应国际海运业发展的潮流,培养复合管理型航运人才,即“英语交流好、管理素质高、能跟上现代轮机工程发展趋势”的人才,使培养出的学生理论上达到管理级水平,实操水平达到操作级水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面向21世纪的航运人才不仅应当掌握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国际活动能力和较丰富的国际知识。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设置,分学历教育模块、职能考证模块、国际船东标准模块。航海教育应以国际化为原则对航海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内容与国际船东标准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国际化:课程设置与STCW78/10公约修正案中职能发证体系接轨,充分考虑STCW78/10公约对操作级和管理级船员的新要求。例如,轮机工程的课程体系可以分学历教育模块,二、三管轮考证模块,国际船东标准模块。在课程设置时降低普通基础课的比例,在专业课设置上向英语、管理、自动化方面倾斜。对相应课程整合,比如可以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振动基础整合为“轮机工程力学”。结合国际船东对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素质的要求,开设“海员职业道德与修养”课程,满足国际船东对学生职业操守的要求;结合STCW78/10公约要求,开设“轮机资源管理”课程。

构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其课程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共建流程

4.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航海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积极拓宽渠道,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创造条件。对现有教师在业务上的提高,上船实践是途径之一,恰当地安排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进行业内交流和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和继续深造也是一种方法,学校管理层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际航运人才。

航海业的国际性质决定了航海院校的教师不仅来自于国内,而且还可以来自于国外。其一,招聘国内外具有远洋资历的资深船长和轮机长到校长期任教;其二,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三,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船长、轮机长到校兼职任教,传播国际船东先进的管理理念,介绍国际海员的现状、国际船东对国际海员的素质需求等。

5.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

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突出指导、服务、互动三个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顾客”服务的意识和职业态度,把“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要求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这个终极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标、活动计划、学习资源来源、行为表现目标和考核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专业课教学模式采用IMO示范课程的模式,对主干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双语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方法的结合,在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推荐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强调教师在授课时应始终面对学员;语言清楚,声音响亮,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听到;与学员保持目光的交流;把授课分为活动内容不同的阶段,以保持学员的兴趣等。采用具体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6.建立国际化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海上专业特点,参照发达国家航海院校的管理制度,制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与《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相互衔接配套,形成有机的整体,全面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均按《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执行,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记录。同时,科学全面地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管理,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由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检查督导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制度保障系统四部分组成。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准军事化管理制度进行,上课统一着装,多开展集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每年根据当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往届毕业生就业国际船东的反馈信息和行业企业调查信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资源情况及国际船东的具体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经过企业和学校的专家审核后,修订课程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每学期末都对该专业各年级本学期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必要时对下学期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每年对本届毕业班的整体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下一届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参考。

教学管理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前的学生需求调查与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要以“理性学生”作为前提;同时,根据学生需求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适当补充反映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这就要求航海教育的教材应适时删除陈旧内容,补充新技术和新系统的知识,保证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同时教学人员也应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

7.建立满足国际化教学的实训体制

(1)实训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职业技能岗位证书考核中,除了需要应会考核(能力考核)外,同时还要进行应知考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考核)。这就要求实训必须与课程改革相互结合,根据考生应知、应会的要求进行综合化改革。条件成熟时,可派理论课教师跟船指导学生实践,也可聘请国际船东公司人员对上船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形式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进行,做到实训教学内容要求与职业考证内容要求相一致,并在教学内容深度上有所提高。

(2)构建实训考核机制。将实训考核机制纳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规章制度,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对不同国籍的学生采用统一标准考核。

对校内实训项目,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必须通过考核,考核标准可以参照职业考证标准、国际船东标准进行;为了保证在船实习质量,学院与国际船东专家共同编写实习报告。学生在船实习期间,除了完成公司主管或船上领导布置的实习任务外,还需要在下船前完成所有实习任务。实习阶段学校必须做好监控,指导学生按要求高质量完成相关的实习项目。

(3)构建国际化的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的国际化建设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计划中。制定规章制度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应立足于高端定位要求,不但满足学生实践培训要求,还应当满足国际学生技能培训要求,满足国际船东对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较大,可采用分期投入,积极开展与国外著名船东、院校的合作办学,引进资金,实现教师、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弥补航海教育资金的不足。

[1]高德毅,薛 菁.航海教育模式及航海院校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航海,1999(2):23-29.

[2]董丽梅,陈 航.高等航海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航海教育研究,2008(2):22-23.

[3]赵 健,张吉平,何庆华.新加坡航海教育及船员培训体系考察与借鉴[J].航海教育研究,2009(2):41-44.

[4]孙欣欣.引进发达国家教育理念 坚持航海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航海,2002(4):28-30.

[5]姜园华,陈 婷.论中国航海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及对策[J].交通高教研究,2003(5):24-25.

猜你喜欢
船东航海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你应该知道的船东那些事儿
大航海争霸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航海有多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航海博物馆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基于船东满意度的船舶售后服务探索
希腊船东积极购买二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