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福重
对经济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经济学这座大厦,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或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亚当·斯密给出主流经济学的假设:人总是于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但最近几十年,怀疑和挑战理性假设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连很多主流经济学家也质疑理性假设。他们诘问道:怎么能把人仅仅看成一架精巧的、善于进行利害计算的机器呢?人毕竟都是有感情、有道德的。
2002年,两位实验和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佛农·史密斯,因为“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行为经济学似乎终成正果,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似乎已经过时了。
行为经济学以实验为手段否定理性假设,对人类行为的另一面——非理性——进行分析。本书是在这个领域出现的新的、普及型的重要著作。
作者透过自己亲自设计的实验,观察“人们实际上怎么行为”,而不是应该如何(理性)行为,试图澄清由主流经济学引起的混乱,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包括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作者并不认为非理性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认清了这些非理性,就可以帮助人们从承认我们有偏见、有惰性、“蔑视逻辑”出发,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理性又是“完美”的,既照顾了人类本性,又达到了快乐的终极目标。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职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企业如何管理的角度分析。比如奖金,奖金是一种最通用的激励手段,股权和期权激励方案都在此列。作者认为,奖金数量与员工的努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而是呈“倒U型”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奖金不但不会激励反而会抑制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人并非只对钱感兴趣。如高额奖金对体力劳动者有提升效率的作用,而对于脑力劳动者,有时则相反。作者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奖金发放办法,以便在激励员工工作和高额奖金抑制员工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
书中关于宜家的部分很有趣。宜家家居的特点是客户买回家具需要自己组装。客户并非组装家具的专业人士,费时费力自不必说。可为什么宜家模式风行全球?因为自己组装有某种成就感,如此,过程也不啻为享受了。
还有报复,报复的结果基本是两败俱伤,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报复的冲动(不一定真的实施),因为快感!以报复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很吸引人的眼球,也是这个道理。尽管人们知道,在法治社会,使用暴力是违法的。但非理性却令人摆脱不掉这种原始的方式。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在多数人看来,比通过法律途径惩处坏人要正义得多。
全书的第二部分,是人际关系中非理性的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非理性的“完美”。
本书通篇充满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非凡创意和不厌其烦地叙述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喜欢泛泛而谈,可以本书的写法,如果也这样空洞无物,将毫无价值。我佩服作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一点也是作者的“非理性”吧。
不过,我也想指出,本书以及行为经济学对于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对理性假设的误会和曲解。
理性是主流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每门科学都有假设,怀疑假设是进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怀疑理性假设,等于否定经济学,所以“行为经济学”这个叫法就有问题了。
“理性人假设”的意思是,假如你是这样的人,当条件变化,如价格变化时,你应怎样做。比如,你是一个理性消费者,你应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假如企业是理性的,它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理性这个假设,是不是像行为经济学家声称的,很不靠谱呢?不是的!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的行为都符合这个假设,而在生活中,即便初看不符合这个假设的行为,背后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表面上是利他行为,实际上,自己也更快乐了,也是利己行为。
一个人可能不理性,但他会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这就是理性的胜利。而且,一个人、一个企业,只有按照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否则,必定吃亏。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也有短暂的不理性的时候,但只有用理性才能纠正错误,重回正轨。
主流经济学家知道人不总是理性的,他们自己就是人。比如,奖金激励无效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是人们理性比较奖金和闲暇价值孰大的结果。
正如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才能幸福的学问”。理性的假设正是从这里出发的,这可能是行为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有意无意忽略的。
我宁可把行为经济学看作心理学的应用,毕竟人这个高级动物是复杂的,经济学只能研究关注其中的一部分,即理性的行为,其他的则要交给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完成,各门学科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复杂性的全部。
当然,也许我误会了行为经济学家。
不管怎么说,这本严肃又有趣的著作,是值得认真读一读的,长长见识也好,我就长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