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不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合作学习已牢牢占据着当今课堂教学的大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但我们也经常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经常出现不倾听、不分享、开小差、固执己见等不合作的现象,这些在合作过程中游离于团队之外的现象逐渐成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现在,合作学习已被很多教师所接受,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位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我们现在所授班级一般都是大班额,学生数目较多,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如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小组四到六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句型操练时,可组织二人一组的pair work,而在进行如讨论、调查、辩论等复杂的交际活动时,可采取四人一组的group work。而在进行如单词竞赛、故事接龙等规模较大的竞赛时,则可以采用大组模式。
二、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建立互赖的环境。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我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如学会so…that与so that的用法,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这样,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从而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以Book 3 Lesson 33为例。笔者在引入What's it madeof?It's inade of,What's it used for?It's used for…Where is it made?It is made in…等句型之后,用投影列出如衣服、邮票等实物,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句型来进行小组交流,并定下小组目标,“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利用这些句型来进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位小组成员都负担着两个责任,一是学会所布置的材料。二是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学会所布置的材料。为了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一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游戏竞猜活动。我在每组随意抽取两名学生,并利用多媒体迅速向学生展示一件件的实物。要求学生甲利用所学句型对投影屏幕上迅速闪现的实物进行描述,而学生乙必须在背对投影屏幕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甲的描述来进行猜测。如投影屏上出现一支毛笔时,学生甲可以进行这番描述:“It's made 0f bamboo and animal's hair,It'sused for writing and it's made in Huzhou,”学生乙据此可以推测出是毛笔。每组有一分钟的猜测时间。在一分钟内猜对实物的数量最多者为优胜组,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在互赖的环境中迅速掌握了学习材料,也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技能,而帮助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交流浮于表面,或有些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前没有思考问题,或者独立思考能力弱。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往往只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任务的教育性原则。以JEFC Book 3中的一堂阅读课为例,在教学完成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aveup时,教师仅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爱迪生一生的经历展开了讨论。在课堂中学生们虽踊跃发言,讨论气氛也很热烈,但讨论后的汇报仅是照着课文上的细节朗读了一下。这样的讨论,实际上只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仅了解文中的信息,却没有深刻领悟到文章的内涵——爱迪生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更谈不上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更要考虑到问题的教育性意义。因此,我们仍以这课为例,在设计拓展性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如果你考试失败了,你会怎么做?”等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也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去思考,从中得到感悟。
四、建立激励合作学习的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作学习的激励机制,以保障合作学习全员、有序,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有的学生害怕被别人耻笑而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有的学生会故意捣乱,于是,互动交往和认知冲突的机会就因为学生掩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而错过,会因为秩序的缺失而无法进行。因此,必须制定一种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以敢于发表意见为荣,以讥笑他人错误为耻;以自觉维护活动秩序为荣,以妨碍活动开展为耻的合作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思维活动、探究过程,表达真切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即兴的口头表扬,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规范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大胆、踊跃、不惧说错的学习风气,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长效的激励手段,像积分制、表扬栏、晋级制和拉力赛等方法,通过对小组、组员发表意见进行记录和表彰,促使学生始终维持一种踊跃向上的劲头,保障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
关注合作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开发其内在潜能。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它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进行多角度思维,优化改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