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在监察效率、效果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效能监察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努力借助企业ERP信息系统平台,稳步推进该系统在效能监察中的应用,提高监察效率,及时发现并纠正监察中发现的管理漏洞,更加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保证和促进作用。
由于对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ERP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实施以前,许多企业基于计算机的业务系统,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是职能部门运行的,比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都不是基于跨部门的流程来设计的,各个系统互不关联,形成信息孤岛。ERP系统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订单的获取到发票的开出等业务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在这种系统数据高度集成的条件下,效能监察的监察线索来源单一、清晰明了,杜绝了多个数据源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监察人员不需要再从多个系统获取数据,而是仅由一个系统就能得到所有数据。
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流程都通过ERP系统来实现,系统本身的运行实际上就是工作流的运行。为了满足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需求,ERP软件本身提供了预算管理功能,监察人员利用这种预算管理功能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效能监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另外,ERP系统中记录了大量的、充分的、详尽的原始数据,并且系统本身也提供很多标准报表及报表编辑分析工具,监察人员可以直接利用系统标准报表及报表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
ERP系统功能强大,业务模块众多,必须熟悉ERP系统,才能更好地开展效能监察。这就需要监察人员加强对ERP系统的学习,最好是从ERP系统实施开始就有监察人员参与项目。实践证明,参与ERP项目实施的人员往往是对ERP系统掌握程度最高的一批人。并且,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模块,还要熟悉其他模块的内容,如销售分销、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等。只有这样,在ERP环境下,监察人员才能更大限度地开展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各项控制制度如果健全,那么就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ERP系统使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发生了变化。ERP系统的实施优化了业务流程,减少或合并了业务流程中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发生变化,过去手工状态下的控制风险,由于ERP系统的引入而变成了系统控制风险,如服务器死机、网络瘫痪、系统权限管理不严、流程控制点缺失等情况。为防范这些问题,效能监察必须对ERP系统各项控制环节进行定期的审核,这些环节包括:业务流程、权限控制、软硬件环境管理、数据备份等各种跟系统运行有关的内容,评估其系统控制风险的情况,并出具报告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