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宣小龙
(宁夏隆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隆德 756300)
奶牛乳腺炎是影响奶牛业发展的一大疾病,也是兽医产科学研究的重点。历年来由于在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并引起奶源中抗生素水平长期超标,影响人体健康。为保证乳源与乳制品安全,很多研究把重点放到提高奶牛乳腺自身免疫力上,而中药多糖及其缀合物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其作用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1-2]。试验以干奶期奶牛为对象,应用黄芪多糖来提高乳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乳腺炎的目的。
1.1 主要试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30 g,苛性钠15 g,溴甲酚紫0.1 g,蒸馏水1 000 mL,生理盐水。
1.2 动物 选择宁夏某奶牛场的黑白花奶牛,体重约550 kg,2~4胎次,处于干奶前期,无肉眼可见临床症状及乳汁变化,经CMT隐性乳房炎检测呈阳性。
1.3 药物 黄芪多糖以苯甲醇和吐温-80为助溶剂,注射用水以1∶1配制成10 mg/mL,过滤除菌后备用。
2.1 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检测
2.1.1 乳样采集 先用温水清洗乳房,挤去前3把乳汁,每乳区无菌取乳5 mL,置具塞试管中,标明牛号、日期。于0℃冰箱保存待检。
2.1.2 检测方法 用DHI测定仪检测干奶前和产后第3天的乳样,并详实记录每头牛的体细胞数。
2.1.3 DHI检测判定标准 根据该牛场乳腺炎的发生并结合试验的实际情况将判定标准定为:体细胞数低于5×105个/mL为阴性;体细胞数高于5.5×105个/mL为阳性。判断标准见表1。
表1 DHI检测判定标准
2.2 隐性乳腺炎的检测判定 依据2.1.3判定标准,将结果分为两类,“+”、“++”、“+++”归为阳性;“±”者重复 3次,有1次为“+”者归为阳性,否则和“-”一起归为阴性。记录各类奶牛头数。
2.3 隐性乳腺炎奶牛用药前后对比 将36头隐性乳腺炎患牛随机分为4组,第Ⅰ、Ⅱ、Ⅲ组为乳池投药组,第4组为对照组。Ⅰ~Ⅲ组在干奶前1周分别乳池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10、30和50 mg,4组灌注生理盐水50 mL,用药时间定为第0天,分别于第 1天、第3天、第5天、第6天采乳样进行DHI检测,停药作干奶处理,直到产后第3天再进行DHI检测。将干奶前与产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2.4 统计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统计。
3.1 试验牛场隐性乳腺炎的发病情况 干奶前7 d,采用DHI检测黑白花奶牛108头,其中62头患有不同程度的隐性乳腺炎,阳性率57.41%。挑选其中体重相似、胎次相近的患牛36头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其发病程度及编号见表2。
表2 隐性乳腺炎临床治疗试验奶牛发病情况
3.2 不同药物浓度对奶牛隐性乳腺炎治疗结果 干奶前不同药物浓度处理后DHI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剂量药物处理后乳样DHI检测结果
以各组平均头阳性乳房数作为统计对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30 mg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1)。
表4 不同剂量药物处理后各组均头阳性乳房数统计
干奶前与产后第3天DHI检测结果对比见表5。
表5 干奶前6天与产后第3天DHI检测结果
为比较干奶前6天与产后第3天DHI检测结果,将每组平均每头奶牛阳性乳房数作为统计对象,分别进行组间内t检验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干奶前6天与产后第3天各组均头阳性乳房数
对乳腺炎的治疗,历来采用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可配合进行全身治疗。泌乳期应用抗生素会残存于乳汁中,此种牛乳必须废弃,造成奶牛场经济损失[3]。同时由于抗菌素的广泛使用,使部分细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和降低抗生素在乳中的残留,开展防制奶牛隐性乳腺炎新型药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草药作为有生物活性效应的一类药物,在防治人及畜禽疾病,特别是慢性难治性疾病和传染病方面,显示出合成药、抗生素、疫苗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中草药免疫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4]。很多研究发现中草药发挥抗病治病作用同化学药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在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方面,化学药物主要是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而中草药则是通过调动机体的防御系统,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功能[5]。近年来,随着中药免疫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许多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具双向调理作用,能使机体紊乱的(亢进或低下)免疫状态恢复正常。因此,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在防治感染、肿瘤和免疫功能紊乱等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7]。
[1]李杰.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11):31-33.
[2]刘景田,党小军,张洁.中药多糖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效应与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2):807-809.
[3]陈健琦.奶牛乳腺炎综合防治初探[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0(6):38-39.
[4]李剑勇,赵荣材,孟宪松.中草药诱生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9(3):16-18.
[5]时维静,李立顺,路振香.从清热解毒药谈中药的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9,18(4):23-24.
[6]伍义行,王芳.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现状[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9,18(4):19-22.
[7]Mcdernott M P,Erb H N,Natzke R P.Cost benefit analy sis of lactation therapy with somatic cell counts as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J].Dairy Science,1982,65:1535-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