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

2009-12-30 09:52杨小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教学策略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近3年来,教学实效仍待提高。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讲,应切实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大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教学策略

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以下简称《基础》)担负着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重要任务。当前,受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础》课教学实效不够理想。尽管学生注重现实需要的功利思想并非是老师几节课的讲授就能改变得了,但这门课程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具有超功利性,能够引导学生的主体需要从“唯利”向“成人”转变。因而,不断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就教师而言,就是要不断反躬自省,迎难而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授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的前提下的。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架构,这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基础》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为依托,有机地整合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的新的逻辑框架,教材的思想理论色彩更加鲜明和集中。[1]从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从理想信念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的坚定,到爱国,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进一步到人生价值认同问题,可谓是水到渠成。第二部分“道德观教育”,其逻辑结构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通过对道德的普遍原理的介绍再具体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的引进,重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三部分“法制观教育”,其逻辑结构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通过第五、六章的三大领域道德与法律问题相结合的介绍,引出第七、八章法律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他们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法律思维。再通过结束语,进一步强化“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如此逻辑严密的教材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吃准,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才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讲全面、讲准确、讲生动,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二、授课教师应切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我们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是适时采用辩论式教学。单纯的理论说教谁也不喜欢,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关键。通过辩论,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的深化。比如说在进行第六章在讲到大学生的恋爱时,单纯的说教,恋爱中的人应该要处理好两人世界与大世界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学生肯定觉得无聊,甚至生厌。所以设计一个辩题:大学生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谈恋爱不是两个人的事,自然对于爱情的理解,恋爱中的道德规范的遵守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深入开发专题性教学。专题教学强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由于《基础》课的内容涉及面广,且多是一些耳闻目睹、习以为常的知识。为此,在讲授这些章节时,应多尝试用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打通盘活,渗透到每个专题中,同时专题的选择也要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内容实效性与连同性。例如,在讲授“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这一章时,我们采取“诚信与道德”、“网络与道德”、“科技与道德”等三个专题来展开。专题教学是启发式、发散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收效甚高。一句话,专题教学是实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打破唯课堂中心、唯学科中心的传统,做到听说读写相通,学科相通,课内外相通,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

三是广泛采取案例教学。作为现实性很强的《基础》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就理论而讲理论,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在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古今中外的种种实际,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真实的事件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说明和评述,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再得出结论,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把握与认知。因为案例教学法的真谛与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2]而这样的案例是非常丰富的,如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推出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等可以适时引入课堂。

四是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一些电视栏目如《道德观察》、《对话》、《今日说法》、《心理访谈》、《焦点访谈》等中就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可以通过精心剪辑以后用多媒体播放给同学们看。如在讲“中华传统美德”时,就可以采用《道德观察》里一期很经典的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孝”的节目,通过案例,让学生们懂得“孝”深层意思。总之,生动的案例加上层层深入的叙述方式,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直观性、现实性,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更利于知行统一。

三、授课教师还应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

“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前所述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评价体系不当,容易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难以彰显课程教学目的。所以这门课程的考核只凭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就难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与守法水平。

在考核上,我们首先将考试分为期末考试、期中考核和平时考查。在分数划分上(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70%,紧密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形势、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出一些辨析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认识水平是否提高;期中考核成绩占10%,期中考核主要围绕教学专题,撰写小论文,或通过观看一个专题片,写观后感想,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前一阶段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查的成绩占20%,侧重考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期末每人上交一份本学期个人

总结,这里包括参加过什么活动,有什么体会,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些需要班干部和辅导员共同来鉴定其真实性。这样能有效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课学习,只靠期末突击复习,或平时只注重理论学习,而不注意自己实际言行的现象。

综上所述,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让《基础》课真正进头脑,成为学生喜欢的课,教师首先需要苦练内功。

[参考文献]

[1]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2] 洪晓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小芳,女,广西桂林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科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