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知识与学术的内在关联分析

2009-12-30 09:52邬伟娥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分工知识学术

[摘 要] 大学因专业分工和知识制度化而形成实体,并赋予学者以职业化身份,促进学术分工的发展。大学学术与知识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是专业化知识分工的结果,另一方面籍着学科制度互为基础、紧密结合;并以知识为中介、通过知识流动得以实现。大学作为学术实体和知识聚集的场所,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转移和应用过程与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的知识优势,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最终实现大学、知识、学术的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关键词] 大学;知识;学术;知识制度化;分工

一、大学与知识

在古代,“大学”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代表知识体系中的高深学问。社会对这种高深知识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催生和导致了大学组织的崛起。于是,就有了代表高深知识的“大学”和作为组织实体的“大学”。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与知识关系必将极为密切。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重要职能,并通过知识的生产、储备、传播和应用等过程得以真正实现[1]。首先,大学拥有高层次、高素质的从事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具备良好的知识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生产的强大生力军。其次,大学不仅为知识生产提供了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场所,同时通过三种方式充当着知识传播与成果扩散的中介:科研工作与科学教育、论著发表、人才培养,从而使创新的知识不断地进入应用领域。再者,大学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增多,把新发现、新思想、新知识推广到社会及商业应用上,担当起知识应用的推进器角色。可见,大学与知识的内在关联体现在其知识优势,尤其是知识创造、储备、传播与应用等方面,充分反映出大学与知识的密切性。

二、知识与学术

专业化导致知识分工,知识制度化催生了大学;大学赋予学者以学术为主的职业化身份,进而促进了学术分工的发展。于是,大学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者放弃了对“所有知识”的同步追求,转而成为专业的知识分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每个学者都要在某一个细小的学科内安身立命,成为具有独特尊严和合法性的独立学科的学者,并在这个集合中获得新的存在形式[2]。简言之,学术与知识的内在关联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基于专业化的知识分工的要求和结果;二是籍着大学学科制度相互锁定,紧密结合,融合一体。

1、知识分工的客观性

人类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及至知识经济社会,产生了简单劳动、技术劳动、知识劳动等劳动形式。纵观整个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人们对知识需求的变化和知识分工的由来。

农业经济以简单的自然分工为主,劳动者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低。工业经济要求部分劳动者从事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需接受一定的培训和知识学习。知识经济日益强调精细化、专业化操作,工种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具备较系统的、先进的专门知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从简单的全能担当者、专业人员到技能专家,劳动分工的广度与深度日益深化;由此对劳动者的基础常识、专门知识和高深知识产生了递进的高要求。于是,人们为了获得个人素质发展和竞争优势凝练,积极地寻求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积极组建专门提供知识再生产的场所和组织实体。为满足劳动分工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分工的需求,大学具备了其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最终表现为教育实体中的知识分工。

从本质上看,知识分工源于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现实中以追求广泛知识为目标,对单一劳动者而言缺乏可行性。同时,根据所关注对象、领域的性质与特点,专业人员往往会把相关的知识聚合到一起,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实现知识分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基于学科知识的学术分工

知识分工要求不同的劳动者掌握不同的系统知识,于是就产生了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和学习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大学机构和学科制度应运而生。满足劳动分工的知识需求正是大学设立学科制度的初衷。也就是说,基于专业化的知识分工导致了学科制度的确立。根据知识的丰富性特点以及对知识性质和知识价值的差异性,大学有选择地决定了进入大学学术领域的知识,并用学科制度确定下来。总体上,知识分工呈专业化趋势,学科知识越分越细;知识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引起新学科的不断涌现。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大学中获得制度化身份,学科及学科制度得到了确立。每个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以教师为主的学者们在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术活动,于是相应地产生了学术分工。通过学科划定主体活动的知识范畴,规定知识主体(教师)的学术兴趣和行为方式。学术分工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和塑造大学教师的角色,使知识主体逐渐放弃整体性的知识目标,成为较狭隘专业领域的知识工作者。可见,学术分工不仅反映知识的内在逻辑,更是知识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需要促使知识分工制度化、大学学科体系确立;籍着学科制度,使大学学术和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三、大学、知识与学术

随着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渴求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大学拥有无与伦比的知识优势和丰富的知识资源,由此,两者有可能为了平衡知识的供求关系而互通有无、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大学通过学术活动来架起知识沟通的桥梁。

对于大学来说,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合适的、需求对口的人才,积极从事和开展学术活动,或以培养人才的形式、或以科研成果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转移和输出知识。也就是说,大学通过开展以知识为载体的学术工作,动态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成果的扩散,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分工的需求。知识、学术与大学因知识流动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蛛网之结,互为基础,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

[TP<14-006.tif>,BP][TS(][JZ][HT7.H]图1[TS)]

图1较全面地描述了大学、知识和学术的内在关联,且三者之间的关联以知识为中介、通过知识流动得以实现。首先,大学因专业分工和知识制度化而形成实体,并凝聚形成知识优势。其次,大学知识发挥作

用、顺畅流动以学术活动为依托,而学术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转移和应用过程与活动,大学知识优势与学术活动通过知识分工和学科细分产生密切关系。再者,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实体和场所,需要学术活动的支持和承载,发挥高深知识的聚集地作用,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同时通过高水平的学术能力来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发展资源,进而再次提升知识优势、促进学术活动,实现大学、知识、学术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邬伟娥. 研究型大学与继续工程教育的知识关联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72-74.

[2] 李春萍. 分工视角中的学术职业[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21-25.

[作者简介]

邬伟娥(1979-),浙江工业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教与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分工知识学术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