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中心的消解与女性身份的书写

2009-12-29 04:41张晓敏赵红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2期

张晓敏 赵红书

关键词:父权中心 妇女主义 女性身份

摘 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黑人女性主义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进行文学创作,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与批评理论。在艾丽丝·沃克的新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由于父亲假借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所有权”,致使女儿终身落寞。经过一系列曲折的人生轨迹,父女终于实现了灵魂上的和解。本文就父权中心的瓦解与女性身份的书写进一步阐释沃克所颂扬的黑人女性自我的积极意义。

艾丽丝·沃克一直是国内外读者和评论界十分关注的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以书写黑人女性经验为己任,以探索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为主旨。《父亲的微笑之光》是沃克一部力作,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寻找失落的爱与自我的故事。小说的故事背景辗转于美国的纽约、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居住区谢拉马雷德以及希腊等地;涉及到的人物不仅有黑人,也有印地安人和希腊人。其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罗宾逊、麦格德琳娜、苏珊娜和曼纽尔利托。

从整部小说的发展来看,沃克已经超越了种族视野,具有立足于全世界的眼光。她不仅关注黑人的生活,而且关注其他弱势群体,如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希腊人等。主人公族裔、肤色、阶级各异,代表了不同的地区及其突出的特征。其中,叙事尤其侧重于黑人家庭内部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被白人化了的父亲对印第安的孟多族人的文化殖民以及希腊文明对女性的迫害。可见,黑人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小说反映的唯一主题,也不是沃克希望探讨的唯一问题。但不可否认,黑人内部两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沃克探讨这个世界的起点。从反映它开始,沃克走向了外部世界,在再现种族内部两性关系的同时,不仅反映了美国黑人内部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揭露了不同地区、不同肤色和不同族裔的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针对人类的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理想。

小说从罗宾逊死后变成天使开始,共分为四十四个章节,分别由七个不同的叙述者来讲述这一家人的故事。在谢拉马德雷时,罗宾逊的大女儿麦格德琳娜爱上了一个叫曼纽尔利托的孟多族小伙子,并与他尽情享受性爱的乐趣。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引起了罗宾逊的恐慌。于是,他跟踪女儿来到她与孟多小伙子约会的地方,亲眼目睹了全过程。回家之后,他用小伙子送给女儿的带银扣的腰带暴打女儿。父亲的暴力成功地拆散了这对年轻的恋人,但也因此在情感上失去了两个女儿。自从遭到父亲的毒打之后,麦格德琳娜在情感上彻底疏远他,并以暴饮暴食的自虐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反抗,最后,她因过度肥胖而死。父亲在毒打大女儿麦格德琳娜的当时,一向与父亲很亲近的小女儿苏珊娜碰巧从门孔中偷看到了整个场面,从此永远地生活在这一阴影当中。父母死后,苏珊娜四处漂泊,寻找失落的爱。在那期间,她先是有了一位希腊丈夫,但很快分手。后来,她又遇到了宝琳,并与之发生了同性恋情。这位欧洲移民的白人女子让她体验到了性爱的快乐和精神的无限提升。但是,由于无法忍受宝琳对她快乐童年的嫉妒,苏珊娜最终还是离开了宝琳。再后来,她在希腊遇到了一个名叫艾琳的女侏儒。在艾琳的帮助下,苏珊娜找回了对父亲的爱和曾经失落的自我。由于灵魂不得安宁,罗宾逊死后变成了天使,窥探两个女儿的生活,试图弥补自己生前的过失,重新恢复被他生前毁掉的亲人之爱。麦格德琳娜与曼纽尔利托相继死亡之后,罗宾逊得到曼纽尔利托亡灵的帮助,学会了他过去不允许麦格德琳娜唱的那首孟多族人的成人歌“父亲的微笑之光”。最后,罗宾逊按照孟多人的风俗替麦格德琳娜和曼纽尔利托的亡灵举行了婚礼,并向麦格德琳娜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性爱祝福”。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手法,由不同叙述者的回忆片段组合而成。因此,在小说的序诗中,沃克称这是“一本回忆与奉献的书,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

沃克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曾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小说和批评文集,充分体现了她对美国黑人大众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种族平等的殷切呼吁。同时,沃克还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她并不因为同情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视甚至粉饰存在于种族内部严重的性别主义问题。相反,她在作品中无情地揭露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歧视与压迫,深刻地揭示了黑人男女之间不平等状况的根源及其对整个种族精神完整性的危害。

沃克一生致力于女权主义事业。她不仅倡导黑人女性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她意识到颠覆家庭“性秩序”是实现黑人妇女解放的关键。正如她的先辈黑人女作家左拉·赫斯顿所描绘的:“白人把包袱扔下,叫黑人捡起来,黑人捡了,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但是他并不背着它走,他递给家里的女人。黑人妇女是世界的骡子。”{1}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压迫一部分来自于种族歧视,但是,更直接的一部分则来自于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黑人男性往往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转移白人的压迫。于是黑人妇女就成了双重负担下的“骡子”。霍米芭芭这样分析道:“后殖民话语……使得被殖民者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身份,而在自己的黑色皮肤上带上白色人的面具。这样,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从而使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转化为为文化的渗透与认同的关系……被殖民者将外在的压迫性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性,从而抹平所谓的文化差异,而追逐宗主国的文化价值标准”{2},继而导致了“种族主义的内在化”{3}。

小说中的父亲罗宾逊以爱的名义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在这种特权下,女儿的一切皆为其所有。“我检查她的衣橱,她的裙子必须是长裙,领口必须是高领。”{4}显然,这是一个独断的父亲。当情窦初开的麦格德琳娜和孟多小伙子曼纽尔利托偷尝“禁果”时,罗宾逊粗暴地抽打她,直至“浑身血痕斑斑”,以至于她终身郁郁寡欢,过着无性的生活。这些描写正好印证了伊丽莎白·斯坦顿在《妇女的圣经》中所指出的:“所有那些信条、法规、典籍和章程”都是以父权制观念为基础的,这种观念即“妇女在男人之后被创造出来、从男人那里创造出来和为男人而创造出来,女人是低于男人的造物,她附属于男人。”{5}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里,男性往往利用他们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将一些迫害女性的文化习俗变成一种禁忌,并强迫女性对这些习俗保持缄默,从而使女性保持动物般的无知和逆来顺受,丧失了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几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父亲,成为专制和权威的化身。他们施加给女性的暴力“写”在她们的身体上,并留下无法弥合的伤口,对她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父亲罗宾逊是一个人类学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个有教养的体面人物,但其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却残忍粗暴。而亲兰莉目睹这一惨状时,却无能为力,只能独自伤心流泪,可见妇女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与决定权。波琳的父亲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可是在家中他却占据着独有的霸权,他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家人,凌驾于所有家人之上,耀武扬威,而且惨无人道地让别的男人强暴自己的女儿,强迫女儿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婚姻。波琳的妈妈犹如动物一样,一年一个孩子,最后直至虚弱而死。可见,当时妇女的地位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只是男人利用的工具而已。艾琳的父亲是一个财主,当艾琳的母亲遭到强暴之后,父亲没有用爱来抚慰她,而是给了她一顿毒打,然后抛弃了她。她在生下了艾琳之后不久于人世,于是艾琳开始了孤儿的悲惨人生。

作为反抗力量,苏珊娜通过同性恋情、麦格德琳娜通过无性来颠覆传统的“性秩序”。同性恋情在这里既解构了男性中心论的价值观念,瓦解了男性固有的性别优越论,同时又实现了女性的团结。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异性恋被认为是唯一自然的性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相反,同性恋却一直被视为社会禁忌,或被列入心理疾病。在二元对立法中,妇女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父权制文化给她们规定的异性恋角色。她们在没有自我的抽象状态下盲目地生活着。“她们没有要成为完整的人的信念,因为她们的身体萎缩了,她们的心灵变成了适宜于崇拜的圣殿。”{6}难怪苏珊娜忿忿不平地说:“全世界的女人都被洗了脑,她们认为性生活不是给她们,而只是给她们的男人带来欢愉,别人会以为你偷了男人的欢愉。”{7}因此,苏珊娜恐惧在异性恋中失去自我,断然与不能理解她内心世界的希腊丈夫分手。在沃克看来,黑人妇女如果在性关系上脱离男性,她们就可以在避免男性虐待的基础上,与其他妇女建立亲密的姐妹情谊。这不是狭隘的肉体上的吸引,而是一种广义上的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友谊。

面对父亲死后真诚的忏悔,沃克主张女儿能够重新接纳父亲。自由的女性社会要对男子重新开放。整个种族的生存和完整才是妇女主义者的理想,因为男女各有“不同的美”,任意偏废哪一方都不完美。男子的重新回归已不是父权社会的原样复制,而是在同性恋提供的新的机遇中展开新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将凸现男女心灵的回归,建立平等、多元、互为主体的关系。对于父亲罗宾逊而言,就是要爱女儿和女儿所爱的人,尊重女儿的意愿,赞成并支持女儿的性选择;当然,女儿也应该原谅父亲,坦诚接受父爱,这正是“父亲的微笑之光”的真正含义,也是正确理解沃克所倡导的“妇女主义”的关键。

作者简介:张晓敏,吉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赵红书,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Reginald Martin. Ishmael Reed and the New Black Aesthetic Critic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8,5.

② 转引自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3.

③Lea Baechler, A. Walton Litz.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1,326.

④⑦ 艾丽丝·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M].周小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5,119.

⑤Elizabeth Cady Stanton, The Womans Bible[M]. New York: Arno Press, 1972,7.

⑥Sandra Gilbert & Susan Gubar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Literature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M]. New York: Norton Press, 1985,2374.

(责任编辑: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