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媚
摘要: 针对技校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发言,不喜欢回答问题的情况,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让技校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讲课,踊跃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兴趣
一、中职语文课的尴尬现状
在技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沉默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甚至不安。笔者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中一言不发,几乎整节课都是笔者在唱“独角戏”,很少见学生主动参与,课后也很少见学生提问,我们教师戏称这些学生为“沉默的羔羊”。
二、语文教学“尴尬”的原因
为什么在技校课堂上出现这种沉默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在大部分的技校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思维定式,把教师看成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把教师的话看成标准答案。师生间习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样,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机械式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只会听和记而不会质疑,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
第二,教师对技校学生存在过高的期望,不能准确地预料到学生的反应,或者没有掌握好提问的艺术,结果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语文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部分技校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语文不是专业课,是不能学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对语文不够重视,上课时无心听讲。
毋庸置疑,技校生是必须要学好语文的,但是,如何激发技校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激发技校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笔者认为,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情感氛围,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理念,提倡平等。
美国教育学家小威廉姆·E·多尔说过,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以及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在人格上,在做人的尊严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我们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强调的领导者。技校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师不能因此而歧视他们,因为即使是学习不好甚至毛病很多的学生,他们也享有与教师一样的人格尊严。如果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讽刺挖苦他们,这对于敏感、好表现、易冲动、自尊心特强的十七、八岁的技校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首席强调的则是教师的特殊性——‘首即‘首领、‘第一。在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平等表现都占有一‘席之地,而教师则是当仁不让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求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科学以及真知面前,不论课内课外,师生一律平等,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教学主体的地位以及知识主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有兴趣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潜在的智能得到合理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重在参与。
技校语文课本针对技校生的实际开设了一个中学课本所没有的单元叫“应用文单元”,主要内容是讲日常生活中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如各种条据的写法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单元,但因其枯燥无味,却也是教师“最怕”的一个单元。笔者曾按照传统,用先讲再练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文的教学,结果发现在讲有关知识点时,学生们昏昏欲睡。讲完练习的时候,学生写出来的习作错误百出。于是,只能把讲过的内容再细讲一遍。这样一来,既费时费力,又易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厌学情绪。一次,在教如何写条据时,笔者请一位同学把他写的请假条抄在黑板上,请全班同学讨论这则请假条在格式上有什么问题,该如何修改。当时课堂内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不仅很快地找出了问题所在,还较完整地说出了请假条的格式。由此,笔者产生了以练为重点,用练习串起整个教学过程的想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练习中找到应用文格式规律,在练习中巩固应用文的格式知识,在练习中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要注意营造情感氛围,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营造氛围,巧妙提问。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并且能答对,在很大程度上会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苏联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认为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会与之一道消失。因此,教师要设计、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场地,帮助学生达到成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以满足他成功的需要,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就提问而言,“对于提问结构,从内容上看有重要提问和徒劳提问两类;从作用上看,有实质性提问和铺垫性提问;从问答方式上看有判断式提问(对不对?是不是?)、描述式提问(是什么?怎么样?)、述理式提问(为什么?)、扩散式提问(还有什么?)、演绎式提问(表现在哪?)、归纳式提问、评价式提问(你认为……)、比较式提问(有什么不同?)、感受式提问(明白什么?有什么体会?)等”。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这些方式进行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丰富的提问结构。在操作程序上,要有问题难易的合理搭配、发问面向全体,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不要过分拘泥答案的标准划一,要适时引导。
(四)允许 “出错”,重在引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敢问、善问的能力,要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互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以及多思考,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更要允许学生“出错”。 例如,笔者明确向学生宣布,上语文课时,欢迎同学随时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学得好的同学可以起来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紧,如果自己不满意自己的解答,还可以推翻重来,自行更正。说错了,既不批评,更不挖苦讽刺,也不允许同学之间背后议论、嘲笑,如果发现有同学这样做,则要求他要向对方道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独立的见解,自己主动去学习,从而使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与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使学生敢于提问。与此同时,可让其他学生自己站起来帮发问的学生解答,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思考,最后再总结得出结论——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例如,在讲授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时,对于作者最后放弃生命而选择“笔”,有些同学表示不能理解,但是没有说出来,笔者鼓励他们说,如果有什么看法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表扬了这个同学的认真,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并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答案。这里所谓的答案,并非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学生自己得出的,跟标准答案相近的答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便满足了他们成功的需要,学生自然会对上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独立的见解,自己主动去学习。这些,可以激发技校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梅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余笔清,张志伟.语文课堂如何发问[N].中国教育报,2002-3-20(4).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