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刘合群(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陈昭庆(左):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创新,不断出亮点,在全国处于突出的位置。
如何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五业”—— 事业、学业、师业、就业和创业建设,是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推向更高层面的关键。由此,本刊执行主编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刘合群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抓主调,注重内涵发展
陈昭庆:刘教授,您好!《广东教育·职教》杂志自创办以来一直把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话题作为重点,以对话的形式来反映深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今年《职教》杂志编辑部就专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其主题分别有:一是南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崛起,二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三是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四是在世界经济寒冬里寻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春天,等等。
今天的对话,主要是就职教发展热点问题谈谈。一是职教事业的发展,二是职校学生学业的成长,三是职教师资的培养,四是职校毕业生的就业,五是职教生的创业等。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给有关部门提供有启发性的建议,也让社会大众更多地认识、支持、信任职业技术教育。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职教走得更快、更高、更远。
刘合群:我想从职业技术教育的“五业”(事业、学业、师业、就业和创业)切入今天的话题。首先,谈谈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旋律,即职业技术教育热点问题的宏观背景,使“五业”思路更加充实、丰满。因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分析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彰显出职业教育理论所具有的价值。
陈昭庆:对。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理论是灵魂。只有理论张扬起来了,实践的路才会更好走。若没有理论指导,职教的实践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协调,无法彰显亮点。
刘合群:是的。把握职教主旋律,就必须注意三件大事:
第一,就是今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突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且要求开始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费政策,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对职教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这个“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把职教发展放到了国家发展的层面上;二是把它纳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民生工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率先实现免费,本身就是一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民生工程。
第二,就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定期举行的制度,为我国职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支撑点,推动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不改革,职教就不能适应企业用工的标准;不改革,职教培养的人才就适应不了产业发展需要;不抓技能大赛,职教就形不成社会影响;不抓技能大赛,就难以让人们看到职教的成绩。所以,技能大赛是促进职教改革、提升职教吸引力、树立职教良好形象的最好平台。广东职教就是因为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才逐渐为全国所了解。
第三,就是今年8月份,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从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层面对发展职教的战略意义作了非常明确的指示。在外部规律上,刘延东委员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迫切需要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在内部规律上,刘延东委员从人和学校发展的层面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她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她还反复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那么,中国特色是什么?这问题很值得深思。比如体制的优越、计划的优越。需要明确的是,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没有计划,就不是科学发展。
陈昭庆:是的!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职教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可以说,职教的内涵也就在这上面。
补短板, 广东先行先试
陈昭庆:近年来,广东职教发展取得的成绩不小:硬件,比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等,都有比较大的改善;软件,如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等也有所加强、完善和提升。但从整个教育发展来看,职教仍然是广东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广东教育的短板,这个短板没有补齐,广东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我们先来看一看,广东这几年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闪光点。
刘合群:综观近几年广东职教发展的历程,我认为有如下三点做法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广东对职教发展的主旋律把握得非常准确。例如,广东计划2005年到2011年,投资130个亿用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的。广东之所以有这种决心,与其对职教主旋律的准确把握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上,广东走得既稳又好,不冒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中广东有三点做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一是政府加大投入,保证了中职规模的扩大;二是行政力度加大,体现了对中职发展有深刻认识;三是尊重职教发展规律,使中职发展既稳又好。
第二,以技能大赛为依托,着力抓内涵发展。以往广东的技能大赛是以协会的名义组织的,现在则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组织。从而得以发挥行政部门保障作用,推动职教改革。我把技能大赛比作职教的杠杆,而广东对这个杠杆就运用得非常好,撬动了整个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常的职教发展规律应该是这样的:职教理念有了,职教就要向技能本位这个层面去发展。在专业设计上,必须紧紧贴住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与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在宣传上,必须让人们认可从技能大赛脱颖而出的获奖选手亦是人才,可以像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一样出人头地,为社会做贡献。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省教育厅做得非常好。
第三,广东用足了职教改革的政策,先行先试,这一点很有预见性。比如,广东率先提出了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8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重庆职业技术教育汇报会议上强调,中职学生将来也可以读本科,读专业硕士。教育部正在尝试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但广东已经开始在探索了。再如,探索职教的就业与企业的劳动准入制度相结合,广东也率先迈出了步子。
陈昭庆:在发展中职的过程中,广东的确具有自己的特色,用足了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这一点,也体现出了务实、进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广东人精神。比如说技能大赛,从今年开始由省教育厅主办,这就切切实实加大了行政的力度。
另外,正如您谈到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教的支点,是发展职教的重要杠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利用中职技能大赛这样一个支点,可以说是撬动了广东整个中职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到中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职的特长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普通教育有高考,高考有“文状元”;职业技术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有“武状元”。近期,我们刊物加大了对“武状元”的宣传力度,就是希望“武状元”跟“文状元”一样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相信,在榜样的示范、带动下,人们会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职教,会有更多人报读职业院校,从而提高职教的吸引力。不仅如此,技能大赛还能带动职教的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技能大赛的开展,成熟了一个专业,就会带动该专业的建设;技能大赛办得好,也可以吸引企业等外部力量加大对中职的支持与投入。
刘合群:确实如此。
陈昭庆:在今年《职教》杂志第八期,我提出了“中职中用”的观点。“中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实用、好用;二是我认为中职毕业生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中等位置,就是中才。中才不一定与学历的高低、掌握技能的多少成正比,中才以后也一样可以成为大才,所以也要重用中职培养的人才。在重视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审视一下广东在发展高职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
刘合群:广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也有三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在高职的评价尝试方面,做得颇有成绩。广东率先由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转向合格评估。这个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了重视软件提升,而软件包括了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的建设方面。在办学观念上,广东强调专业建设能够凸显高职特点。三是抓内涵发展。抓内涵发展就要抓核心竞争力,抓特色建设,抓就业和创业。这样,广东职教就形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发展格局。这个格局具体表现在:一是珠三角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构建,二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三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这三大构建表明,广东在呼应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旋律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
重事业,提高职教吸引力
陈昭庆:刘教授从全国职教发展的态势到广东职教发展的现状,深入浅出地做了一番阐述,很有启发意义。下面,具体谈谈有关职教“五业”的思路。首先,是事业。现阶段我们发展职教事业,可谓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又好又快地建设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刘合群:把职教当成事业来抓,最主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提高职教吸引力,使这个事业成为人人关注的事业,而不是“里热外冷”——职业院校里面热火朝天,社会反映却冷冷清清。真正把职教当做事业来做,就要里热外也热,均衡发展。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职教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普教毕业生要好,但是职教的吸引力还是不够。有数据说明,今年全国高考报名的学生是1030万人,比以往减少了30万人,意味着这30万人应参加高考而结果没有去。那么,他们就可能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实际情况却并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乐观,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职教的吸引力不够。
反思职教吸引力不够的原因有几点:第一,体制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现在是一种“缺腿”“断头”的教育。所谓“缺腿”,就是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基本上没有谈及职教,一般都是提及要升大学,把职教当成很弱势、很差的教育;所谓“断头”,就是职教发展到一定层次,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中职学生感到没有什么盼头,出现“终极教育”的现象。而造成这种情况,正是体制不完善。职教体制不完善,就出现了一些让人遗憾的社会现象:比如报考公务员,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没有资格的,这是体制问题造成的歧视;又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非常希望参加工作以后可以继续深造,但是我们没有提供通道,等等。所以,要增强职教吸引力,必须要在体制上进行突破。第二,“高成本,低回报”。职教要具有吸引力,一定要让学生实现“低成本,高回报”,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打个比方,有的初中生毕业了去打工,工资是800到1000元,如果他读了三年职校出来,工资还是800到1000元,那么,他当然会选择早点参加工作,而不会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了。这个状况的改变,就要求设立劳动准入制度,提高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待遇水平,真正实现“低成本,高回报”。不了解学生这个心理,提高职教吸引力是很难的。第三,历史上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我国对职教的投入远远不及对普通高中的投入高,无论是从校园面积、楼房建设,还是设施配套上,普通高中的投入都要比中职的投入可观得多。虽说近几年来,广东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要比其他地区做得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还是不行的。第四,职校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一是教师安排不到位。在教师安排上,一贯的做法是:优秀的教师调配到重点高中,不能胜任重点高中教学任务的,就安排到职校,这么一来,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肯定跟不上,教学质量也提高不了。二是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哪怕现在反复提职教要进行教学改革,要创新,但大部分教学还是在课堂上进行,还是那种学科知识型的培养模式。教育模式一成不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会受影响。三是技能训练没有做到技能本位。有些职业院校的老师动手能力很不够,没有办法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四是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职业院校的学生智与能各有所长,需要老师因材施教,但是我们有些老师由于水平、条件和观念上的局限,做不到因材施教。五是职业道德教育尚未落到实处。课堂讲授职业道德知识,多于德育行动训练,当然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原因,就直接导致职教缺少吸引力。
陈昭庆:您对职教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剖析得十分深刻、到位。我想,职教之所以会出现您上面提到的不足,与下面几点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社会意识问题。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事实上,职教毕业生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劳力”者居多。当然,也有人最后创业了,当了老板,但毕竟只是极少数。正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这种传统意识在某一程度上导致职教缺少吸引力。
第二,投入不足问题。过去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历史欠债太多。现在,珠三角地区的一些职业院校,外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说中山市。我认为中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有两张亮丽的名片:一是中山纪念中学,二是中山中专学校。这两所学校都具有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中山中专的硬件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假如软件也能够达到高水平的话,那么这所中职学校应该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从像中山中专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就不会有自卑感。那么,中职的吸引力自然就会提高。我认为,职教吸引力低是历史的欠债,不是今天新增的问题。假如这笔债不还清,职教是不可能提高吸引力的。
第三,“出口”不畅问题。要发展职教,学生的出路要通畅。比如学生入读了中职学校,如果他想转读其他类型的学校,也要有路让他走,而不是把路子给堵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给中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而现实情况是,因为体制不完善,导致中职生发展的机会比其他教育类型的学生要少,“出生入死”,有“恐职”感。这样,自然就削弱了中职的吸引力。
既然职教吸引力不够是一个现实,我们就应该正视现实,努力提高职教吸引力。
刘合群:对。第一,要给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发展的期望,并且要通过体制的创新满足这个期望。第二,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职教与普教、中职与高职、专科与本科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立交桥”。要认真研究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如何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贯通。只要这个“立交桥”构建起来了,学生就不会没有希望,不会没有前途。第三,不要在机制运行方面设置障碍,特别是社会机制运行,比如报考资格、福利待遇、享受的优惠政策等。目前的高考招生政策只允许5%的中职生升读高职,而在发达地区,比如东莞,很多中职生都有报读高职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运行机制就出现问题了。对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要进行理性的科学区分,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机制,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第四,要加大对职教投入的力度。投入加大了,职业院校的条件变好了,好学生愿意来读,好教师愿意来教,职教吸引力自然就会提高。
陈昭庆:就是要让职教回归本位,让人们重视职教,尊重职教,发展职教。
抓学业,激发学生内动力
陈昭庆:职校的生源多样化,结构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愿望不尽相同,教育教学及技能训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抓好职教学生的学业成为职业学校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刘合群: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职教体系。这样,学生的学业发展才有内动力,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光明的前程。当然,目前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最难的一点就是构建“职教本科”。所谓的“职教本科”,就是以技术运用、技能训练为主导的一种高层次教育体系,而不是以学科知识型为本位的普通本科教育体系,普通本科强调知识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而“职教本科”强调技术的意义、技能的娴熟与高超。但是,构建“职教本科”,难就难在“职教本科”一旦构建起来了,很容易转到学科知识类型,与普通本科没有什么两样了。解决这个难点,需要有评估指标体系来进行引导,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志来界定“职教本科”是技术应用型的本科。
二是现实中存在着中、高职以及本、专科的课程衔接问题。现在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来自普通高中,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如果从中职中专招收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要强不少。因此,我们可以把招生的对象逐渐倾向中职中专的学生。当然就当下情形而言,这样做的难度相当大。不过,广东的做法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那就是单考单招。去年11月份,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举办200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今年4月,又发布了《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这两个文件都规定,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中职选手,可以免试进入高职,高职的一等奖选手,可以免试进入大学本科,得奖选手的含金量就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一来,职业院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学到一门精湛的技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是有发展前景的事情。学生有了盼头,学业就有内动力了。另外,单是学生有内动力还不行,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成熟的,他积累了社会经验,可以引导学生成熟。打个比方,一个孩子长成了1.8米的个子,但他未必挑得起150斤重的东西,不是说他不行,而是他的骨骼不成熟,他并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教师假如引导他挑他承受不了的重量,他就可能受伤。相反,一个虽只有1.6米的人,但他骨骼已经成熟,经过有效引导,就可能挑起150斤重的东西。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业才能正态发展,才能避免走弯路。
三是职教学生的学业一定要与企业、行业的发展一同进步,不然的话,学业的发展就很难。
陈昭庆:这一点很重要,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应该跟社会和市场紧密联系,实现学业跟就业的零对接。
抓师业,突出校本教育
陈昭庆:学生的学业要发展,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帮助。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同样是职教发展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的师业如何抓起?
刘合群:首先,抓师德。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职业,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把生命中最最美好的黄金时段放在你的手上,你不珍惜,他的这段生命就在你的手上黯然无光了。因此,教师要做到自己的生命去激扬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其次,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掌握职教规律,学习职教理论,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其实,在一些职业院校里,有的教师不乏爱心和事业心,却缺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效果就难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要积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就要主动练技能,做到“明白人教明白人”,这样才能教好学生。
这里我想突出教师的校本教育。教师的校本教育,是指在职在岗的职校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为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位置而在学校里进行培养提高的活动。它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一致;促使教师的教学个性易于彰显职业学校特色;促使教师的素质优化有利于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一句话,教师的校本教育,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时效性快,方式灵活等优点,是有利于“师业”发展的良好举措。
重视教师的校本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境内教育跟境外教育相结合。境内教育与境外教育相结合,就是要让骨干教师既有机会参加国内的培训,也有机会参加国外的培训,比如港澳的、国际的。这样,教师可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职教理念,能够掌握职教发展的前沿信息,并且把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过来为我所用,从而促进“师业”走向辉煌。当然,抓师业,政策层面也要给教师足够的支持,如提高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等。
促就业,进行学制改革
陈昭庆:在“内”的一面,抓好学业和师业十分重要。那么,在“外”的一面,如就业,也是十分重要的。温家宝总理更是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我们现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您有什么建议?
刘合群:现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不对称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某个专业在某一个区域里也许是饱和了,但是在别的区域里或许就是稀缺的,比方说模具专业,在广州可能很难找工作,但是在东莞就很容易找到工作。二是专业和职业需求不对称。你培养的专业人才,哪些职业需要?这一点,很少有学校和机构去关注。强调一点,我这里说的关注是指持续关注。因为职业和行业、企业的对接是持续性的,是发展性的,要长期跟踪,这个信息才会对称。如幼儿教育专业,说不定学生刚入读的时候,也许幼师职业并不缺人,可是毕业的时候,说不定幼师可能就非常缺人了。所以学校一定要跟企业、行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要解决企业最想解决的问题,人才出口才会通畅。
陈昭庆:这一点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比如说学生的见习与实习,他不一定要按照课程设计的时间去见习、实习,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根据专业跟市场对接的需要来决定见习和实习期,那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了。
刘合群:所以,我提出学制的改革,建立弹性学分制,要按照企业生产规律进行无缝对接。现在我们这个学分制是按照学科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制定的,春秋两季入学,冬夏两季放假,不符合企业的生产规律。学制应该体现出灵活性,体现出弹性,就业才能够真正充分,职教才会发展良好。
促创业,转变创业观念
陈昭庆:学生就业了,说不定他们很快就会创业。就业和创业是密不可分的,有时还会一体。您可就创业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刘合群:东莞理工学校即将出版一本书,叫《中职创业教育新理念》,我们在书里面提出,职业院校不仅要让学生就业,而且要让他就好业,就好业的含义之一就是创业。这个观点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以为,创业的内涵理解应该创新,创业不仅是创办一个企业,开一家商店,一个人只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创立了新的事业也叫创业。简单地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了知识以后能够在社会上安家立业,我觉得就叫做创业。为什么呢?因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是要通过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得以展示的,这也是他的事业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如果他学会了一门技能,有了很好的收入,娶妻生子了,家庭和睦了,实际上就是一份很好的事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他就为人类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每一个家庭是和睦的,社会就是稳定的;每一个家庭都是幸福的,社会就是幸福的。我把这叫做由创小业而创大业。
陈昭庆:每一个人都发展,这个社会才真发展;每一个人都快乐,这个社会才真快乐;每一个人都和谐,这个社会才真和谐。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定律,这也是从生活哲学的层面观照一个人的成才。
刘合群:对,这个创业所具有的意义对于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有实际意义。从大的方面统计,真正能够实现创业的学生,一个学校里面只有5%左右。这里的创业是指创办了公司、商店等企业的毕业生,但这毕竟是少数。我认为学生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我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就创造了自己的事业。社会上有这么一个段子,是城市人调侃农村人的:农村人那么舍不得花钱,吃舍不得吃,喝舍不得喝,只记得赚钱,赚钱干什么?盖房子。盖房子干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儿子,儿子又拼命地赚钱,赚钱了又盖房子,盖了房子又娶媳妇,娶了媳妇又生儿子……循环往复。似乎城里人认为农村人没有追求,很落后,非常愚昧。其实我觉得这就错了,一个农民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他会把一间房变成两间,把两间房变成三间;他会把茅草房变成土坯房,把土坯房变成瓦房。这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在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我以为,他就是在这样的人生过程中不断创业,而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他的人生会不断发展,走向发达。而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一种踏踏实实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精神,我觉得有必要自觉地把这种创业思想和创业精神融入到职教中来,使职教成为为人人的事业,成为社会的事业,成为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民生工程”,而不是“负担工程”。
陈昭庆:今天的对话,围绕职校生的“五业”话题,梳理了一些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当中有很多闪光点,也有不少的个人见解,相信会给人启发。审视职教,应该有一个平民的视角,因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对他们成才的要求、创业的要求,确实是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衡量。而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不要设置固定的标准,比如说父母都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读大学、成为企业家等,而应该使每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之后,能够掌握一门技能,能够养活自己,能够成家,能够成就一点事业。正如刘教授刚才对那个段子作出的解释一样,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社会在进步,个人在成长,幸福指数在提高;而整个社会,也已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贫弱走向富强。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果其“五业”顺,则事事顺;“五业”通,则路路通。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五业”兴旺的愿景,值得期待。
(录音整理 赖俊辰)
责任编辑郑蔼娴见习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