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秀娟
摘要: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根,对培养中职生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改变中职学生厌学文言文的现象,必须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教学;有效导入
多数中职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即使是文情并茂的文言文,对某些中职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所以很多中职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学的心理。
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中职生必须学习文言文。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根,没有根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难茂盛成长,而且选入课本的都是名篇名作,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这些作品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有掌握对方心理,掌握艺术交际语言的重要性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毛遂自荐》《杨修之死》等,邹忌、毛遂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并巧妙地运用交际语言,结果事半功倍;杨修恃才自傲,虽然每次都读懂了曹操的言外之义,但却因不懂曹操的心理而招来杀身之祸;有善用谋略能决胜千里之外的,如《群英会蒋干中计》《鸿门宴》《田忌赛马》等,周瑜谈笑间佯醉呓语,对手就已经被打败了;刘邦在鸿门宴中犹如肉在板上,但善用策略,最终解除了被攻打的险境并保住了性命;田忌只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在整体劣势之下赢得了全局的胜利。还有就是把某些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例子讲得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如《劝学》《马说》《师说》等,荀子从学习的意义、方法以及作用等方面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学习的重要,韩愈将一般的马同千里马及其与伯乐的关系一一作了的分析,得出“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而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的结论,奉劝用人者要慧眼识英才等。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文言文,不仅能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那么中职教师如何教文言文呢?笔者认为,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文章。在激发兴趣方面,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文言文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法,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文章充满好奇和兴趣,然后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课文。以下是几种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
(一)成语导入法。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许多成语就出现在中职语文的文言文课文中,甚至有时一篇文言文就出现几个成语。对于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鸿门宴》一文时,笔者先要求学生查找并说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于将要学习的《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学生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后,对笔者的话就很感兴趣,接着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到底谁是刀?谁是肉?板上放着的肉有没有被剁烂呢?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注意谁是刀俎,谁是鱼肉。学生阅读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在这基础上再深入学习课文就显得简单多了。中职语文中的文言文有不少的篇目都可以采用这一导入法。如《崤之战》可用成语“妇人之仁”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一意孤行”等,《劝学》可用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谏太宗十思疏》可用成语“居安思危”等。用这种方法导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既使学生乐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二)故事导入法。
在中职的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的故事性很强。对于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导入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自然兴趣浓厚。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落实字词句篇。学生则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如《触龙说赵太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都可采用这种导入法进行教学。例如,笔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只派了一个人去,竟然把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化解了,这个人就是烛之武。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挑起了学生的好奇以及兴趣。在学生初次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再把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最终说服了秦伯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讨论导入法。
中职文言课文中有不少说理性很强的篇章,如《师说》《氓》《游褒禅山记》《出师表》等。对于这类文言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有极大的帮助。教师设计讨论的问题应该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讨论出来,否则,这种讨论就达不到导入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出师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讨论诸葛亮如何会打仗和会用计,然后让学生深入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只会打仗而不会写文章。问题一出,很多学生都表达不同的意见,最后笔者让学生去阅读《出师表》的内容,探讨诸葛亮是不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并通过理解去翻译和掌握有关的内容。由于学生对讨论内容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能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最后笔者总结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这样“罗嗦”,实在是用心良苦。通过这种讨论导入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表演导入法。
在中职课文中,还有些文言文的内容很适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笔者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由于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掌握对方心理及运用艺术交际语言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前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回顾我国的外交家周恩来巧妙地回答外国记者提问的片段,突出在外交或交际中运用艺术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然后又让三位学生分别来扮演昏君、忠臣、奸臣,并演绎忠臣直言进谏,奸臣花言巧语,结果是忠臣受罚,奸臣受重用的故事。一正一反的对比,让学生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学习邹忌讽齐王的说话艺术。《群英会将干中计》《毛遂自荐》《杨修之死》等文言文,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一定要按原文的内容甚至可以设计与原文相反的情节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有感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利用不同的导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的词句、章法都有促进作用。所以说,导入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很有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鹤山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保初,周靖.文言文教学法[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唐建新.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