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
摘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各科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70-01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知识,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在“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 培养创新能力
从发展的求异思维入手,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种极富创新的空间中,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被熏陶、被感染,进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
同时,结合分析函数 Y 与自变量 X 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变化;且分析函数变化,探索函数变化实质;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通过多媒体对条件进行增减变化,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突破重点难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抽象变为具体,能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接触等途经,学生会很容易地辨别这两种事物的形状,但要他们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先将几个大小各异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图演示给学生看,再通过点击某一实物,出现该实物各条棱闪烁的情境,然后再隐去其他部分,抽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几何图形,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难点得以突破。
四、增加容量省时高效
当今社会新知不断涌现,学生必须学会快速高效汲取大容量新知的本领。如何充分发挥课堂四十五分钟效能,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多媒体教学当属我们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因大量板演,过多地占用时间的现象,教师可预制课件,按需调用,对“症”下“药”,重难点多次重复播放,反复刺激学生的感观,以加深印象; 多媒体能为我们培养学生快思、快做、快算提供优势; 可使练习容量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如在学习解多元方程式时,一道题从分析到完成解答,教师要板书一黑板,且很难体现出重点,可谓耗时、低效;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省时、美观,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优化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 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 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 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 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六、结束语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数学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多媒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
[2]戴再平。 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