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俊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演唱方法与歌曲创意的很好结合,同时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很大帮助,达到声与情的完美结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心态;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6-01
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往往对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和心态重视不够。而学生也很自然的把技巧的提高作为检验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声乐课就变成了技术训练课,忽略了艺术性。我们常说歌唱讲究“声情并茂”,这就指出了声乐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同等重要性,而情感的表达是同歌唱时的心理和心态密切相关的。
一、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歌唱发声也是心理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揭示歌唱发声本质的运动规律,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心”歌唱,实际上就是用思维去歌唱。
我们平时所追求的美好的音色,如:洪亮、圆润、丰满的声音,充满感情和感染力的演唱,这是歌唱者的外部表现,是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导,引导身体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正确用力的结果。为了获得这种内在的正确用力方法、正确的力度和心理状态,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思维过程。要从具体的操作中获得正确的感觉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听觉记忆、发音记忆,并把正确的感觉记忆与听觉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积极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正确的系统的生理、心理运动过程,从而获得理想中的声音。这种成功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使学生“心明”,从各种体验和记忆中去获得正确的思维。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
所谓心理状态,指的是当前时刻脑功能的积极度水平或心理活动水平、起码水平,就是觉醒水平。这种心理活动水平,当遇到紧急时刻则产生应急状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规律就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我们在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向的同时,关注其歌唱心理亦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使演唱者的演唱得到超水平发挥,而不良的歌唱心理则恰恰相反。
舞台演唱中,由于心理过分紧张所造成的种种异常反应,会使歌唱者的生理机制处于紊乱状态,造成注意力分散、心律过速、四肢僵硬或者浑身软弱无力、嗓子发干等现象,失去对歌唱器官自如的调节能力,歌唱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歌声失去控制。唱出的声音发抖、跑调,气息不畅,音色灰暗、嘶哑,失去应有的光彩。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严重者甚至出现失声、忘词等现象。
造成不良歌唱心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先天因素。学生天生的性格怯弱、胆小,以至关键时因过于紧张而显得无所适从。2.日常训练不当,适应性差。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技术性、技巧性而忽视了心理因素的调节,缺乏适应性训练等,均会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3.临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或担心失败影响名次,以至思想包袱过重,如此等等,直接影响临场发挥。要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自身气质、性格的锻炼和培养,正确训练,多实践。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得失,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三、正确把握演唱技法与作品创意
技法训练与作品创意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效果。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演唱艺术上讲,演唱技法不好,当然无法上台演唱;假使演唱技法好,而不能把握作品的创意,同样不能算成功。从心理学上讲,体察作品的创作过程,用自己生活的表象与作品的情绪内容相印证而引起共鸣,以自创性的领会和想象表达作品灵魂的构思,是成功歌唱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结构。
四、良好的心理心态对提高声乐课技巧的帮助
声乐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具有较好的歌唱发声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歌唱基本功和技巧如何。二是如何在歌唱中把歌曲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两者都同心理、心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时,具有未知性和一定的迷茫性,面对声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发声时选择正确的呼吸方法;中声区如何很好的向高声区过渡;如何合理地利用共鸣等。在问题面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和心态就会越学越急,越学越觉得复杂,就越要出问题。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很好的重视和理解学生学习时的心态,而一味的强调技巧,恐怕学生就只有愈乱愈昏了。
声乐教学好比是一种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在于,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一个状态和一种感觉之中体现两重任务。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体会和观察学生的身体内部是否在生理和心态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辨证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去粗为细、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因此,声乐教育不仅仅是要注意训练声乐技巧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歌唱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歌唱是人的一种神经活动,思维引导,情感抒发的过程。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又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和心态,就会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