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珍 王正强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对新一代人才素质的呼唤。我校以课题“苏南地区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依托,努力营造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与氛围,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 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习惯
1. 明确阅读要求,引领孩子走近阅读
要想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一开始对他们阅读的要求就不能太高,要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真正把读书看作是自己想去做的一件事。我校对各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智慧故事系列》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寓言故事》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段外,还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高年级的学生着重阅读《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名著等,通过阅读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适当增加读后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在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养成自学的能力。
2. 开辟多种途径,形成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需要一种氛围。为此,学校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座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协调一致,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最大效益,为学生创造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开放性阅读教育系统。
(1) 阅读内容上墙。学校在一些显眼的墙壁、黑板上,贴上宣传标语,写上读书名言和注有简介的太仓名人像,并展出精彩报刊、杂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随时随地地自主阅读。
(2) 学校阅读制度化。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安排全体学生每周三早自习诵读《古诗文选》,在每星期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上进行随机检查,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
(3) 班级阅读交流。我们要求全校24个班级班班建立图书角,还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规定语文老师每学期组织班内学生自主阅读一到两本经典读物,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4) 家校社区阅读一体化。老师要及时告知家长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家长辅导学生阅读,与孩子一起阅读,形成家庭阅读的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节假日为学生开放社区阅览室,并安排社区辅导员专门辅导,组织类似演讲、读书交流等相关活动。
3. 多种阅读形式,培养阅读兴趣
(1) 师生共读。教师读书是学生读书的榜样,学校要求教师自己先进行经典阅读,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表率;遇到涉及语文书上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篇目,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等,则要求教师、学生共读共议,一起交流阅读体会。
(2) 生生共读。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亦丰富课内。学校要求教师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定计划、调控进度。比如,同学们可采用全班共读一本书、“图书漂流”等形式,保证每天课余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
(3) 亲子共读。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家长的阅读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学校向家长推荐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购书,一同看书,看同一本书。学校还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交流读书的方法,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虫”,介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经验;鼓励家长与孩子交流阅读同一书籍的感受……
(4) 社区阅读。“书香社区”的春风吹拂着江南大地,惠 及了我们广大的小学生。社区辅导站的设立,给了假日无人看管的孩子一个好去处。学校与社区辅导站保持联系,鼓励孩子在节假日去社区阅览室阅读,让孩子们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和机会,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教育得到了延伸。
二、 活化课程,保证阅读活动的量
1. 课内活动时常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助文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成语小故事、名著导读、读书笔记展评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2. 课外活动系列化
我们结合建设书香校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书香校园电子小报比赛、精品书签制作比赛、书法比赛、古诗文测试、“一路书香伴我行”演讲赛、优秀图书管理员评比、读书笔记评选、读书知识竞赛、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评比等。学校成功举办了三届读书节,充分展示了全校师生的阅读实践成果。
3. 实践活动趣味化
课题组教师努力布置实践性作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如赛诗活动,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比试说成语、背古诗;“我是小诗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精练,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力;“浮桥方言与普通话”的走访活动则邀请父母一同参与。这些活动使得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更近,家校合力更强,学生在快乐中再一次融入书香,使家庭成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坚强后盾。
4. 读写活动一体化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方法:一是自然结合,即我们常讲的“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是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四、 传授方法,提高阅读的质
1.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
课外书籍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有必要对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做出必要的指导。
(1) 好书推荐。我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分层推荐阅读书目,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选择要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知识需求,以及时尚需求,净化孩子的精神世界,即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因此,学校精心挑选了一些书籍,存放在学校图书馆、图书室,发放到班级,鼓励学生阅读;为每位学生印发好书推荐目录,建议学生购买图书开展阅读;利用班级阅读课,向学生推荐好书。
(2) 拓展阅读。学校要求语文老师利用教材,寻找拓展点,有意识地让学生读相关的书、相同题材的书。如学了《牛郎织女》一课,我们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民间神话故事;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鼓励学生读《西游记》。
2. 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
(1) 了解阅读的步骤。指导学生掌握文章阅读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初读了解,感受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词句,在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有感的地方写上感言;接着,是精读课文,深入阅读文章的重点段落、章节,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最后,是诵读领悟运用。教师可以指志学生积累好的词句,可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可以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等,不仅读懂,而且尝试运用起来。
(2) 教给阅读的方法。在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步骤之后,我们重点指导阅读方法。
略读法。它是根据学生课内外阅读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或篇章,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勾画法、批注法。如读整本名著《三国演义》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对书中的部分章节或某个人物的描写进行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默读法。它是对所读的课外书,不发音地快速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学生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摘抄评价法。它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
心得体会法。教师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3) 探索阅读指导课的模式。学生在明确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后,教师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我们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① 自学讨论式。这种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其一般程序为:“明确目标——自读课文——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巩固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多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在此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则是讨论的“导航员”。② 自学尝试法。这种课堂结构突出学生在独立尝试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一般程序为:“提出目标——自学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巩固练习”。在此结构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在其间指点迷津。③ 情境自学式。这种课堂结构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领会知识要领。其一般程序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引导自学激发兴趣——讨论反馈强化兴趣——归纳小结提高兴趣”。在此结构中,学生主动、独立参与,教师则是情境的创始者。④ 举隅式。其结构形式为:示范一篇文章掌握学法——迁移学习同类型的几篇文章——综合比较掌握规律。⑤ 跳跃式。其结构形式为:整体入手直奔中心——集中力量精讲重点难点——以重点带一般。
四、 激励评估,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常言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教师的检查督促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能过大,但也不能没有。老师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时,要注重方法,要始终给学生以关爱、激励和信心。为保持师生的学习和读书热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我们积极推行激励性评价,加强调研测试的导向功能,注重平时的训练与考查,适时进行综合评价。此外,我们不仅重视品行与情感的评价,还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积累,喜欢做笔记、写日记、背诵等,并且采取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我们还定期组织各种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乐在其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通过联合晨会、学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等予以公布表扬,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逐步学会自学的同时,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只有让孩子们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坚持长期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