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准备的有效性

2009-12-25 08:53王晓祥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学具长方形正方形

王晓祥

在课前的有效准备中,学具的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准备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什么样的学具由学生自己准备,什么样的学具应由老师代劳,这都是学具准备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意外的失误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研究两者特征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为了让学生省点儿事,我在前一天晚上用学校打印室的16开的纸给每位学生裁了一个正方形,长方形纸就用了完整的16开纸。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生: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它的角都是直角,也是一样的。

师: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来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验证)

有生(小声):正方形的边不太一样长。(课堂上有一丝骚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已教过几次,以往都是顺水推舟,“正方形的边不一样长”还是第一次从学生的口中听说,怎么办呢?是简单扭正,还是展开讨论个明白?面对操作中的问题,回避是不行的,只能试着展开讨论:(注:我兼教本班的劳技课,知道学生的材料袋中有标准的正方形彩纸。)

师:刚才有几位同学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不一样长,那我们刚才的猜想(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不是有问题呢?正方形四条边到底等不等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是一样长的,不然就不是正方形了。

生:他们的边不等,是因为老师没有做好,但只要是标准的正方形,它们的边就一定是相等的。

生:是的,是老师裁歪了。

生:老师,我这儿有一张标准的正方形纸(从商店买的那种折小动物用的正方形彩纸,很标准的),用它来折就一样了。

师:看来,问题是在老师,没有给大家准备一张标准的正方形纸。如果用标准的正方形纸来操作就行了。我们身边有标准的正方形纸吗?

(学生到抽屉里找,很快在《劳动与技术》的材料袋里找到了正方形的彩纸。)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正方形纸再折一折或量一量,看看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

经过上面的过程,学生对正方形的特征是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过程显得苍白。课堂上的意外,问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认为正方形的特征太简单了,不用说操作了,就是不操作学生也会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低估了事实面前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粗糙的学具制作,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了错乱,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

案例二:意料的精彩

现在上课前许多老师为了准备方便,学具往往被教师全包了(特别是公开课)。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些教师是在课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套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个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一些教师是在晚上放学布置作业时叮嘱学生回去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并说明怎样画、怎样剪,甚至还进行示范操作。也有一些教师就简单一句话“明天把学具袋带来,课上要用。”像这样的学具准备是一定的,但是不同的准备过程产生的效果一样吗?答案是“不”。

记得,我在最近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操作能力,并没有简单地布置,而是在放学时嘱咐“明天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请同学们今晚回去后,自己把书中的内容预习一下,看看需要准备哪些操作材料,自己把它们做好带来,课上我们将共同研究这一新的知识。”这样的布置,学生回去后要先把教材看上几遍,看看到底要准备哪些图形材料?这些图形的制作要求是怎样的?这样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了丰富这一找公式的过程,我在学生自学自主制作操作材料的基础之上,又为每组学生制作了几个辅助学具(每组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比较大的任意三角形)课前一并发给了学生,目的就是想借助多种学具打开学生的推导思路。

在学生提出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也要考虑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后:

师:请各小组自由使用桌面上的学具自己想办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很快想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的方法,推导出公式。

有些组受例4和“练一练”第2题的启发,想出了把学具中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推导出公式。

我仍手拿平行四边行启发:你还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研究讨论后得出: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平行四边形的高

=底×三角形的高÷2

在学生有了上面的方法后,我进一步启发: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自己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研究的。那,对一个三角形,我们能不能也把它进行转化呢?

学生在小组中用学具中的大三角形再研究再讨论。

又形成了一些方法:

显然,如果只是用学生准备的三组基本的学具操作,学生只能推导出意料之中的方法,但是由于教者考虑到课堂重点是让学通过操作多渠道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而在学具的准备上花了一定的心思,适当增加了两个辅助学具(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大的三角形),两种学具的融合大大拓宽了推导的思维空间,让课堂产生了意外的精彩。

从上面的案例看,学具的有效准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尽量让学生自己准备学具,这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

像上面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如果学生通过自学书本把学具制作成功,那他们不仅对三角形的分类又一次得到实践性的复习,而且对“完全一样”将是不讲自明。此外,如果有兴趣,他们还会不知不觉地模仿书上去拼凑,试着去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就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也未必不可。课前,我还看到有些学生在互相比较自己制作的学具,当看到对方制作的一对三角形不标准时,就让对方重新制作,并建议可以把两张纸重合在一起剪,又快又一样。通过纠正制作,学具粗糙的学生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了清楚的认识。显然,学生在学具的准备过程中,就已经融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了。

二、 学生自己准备的不同规格学具,是教学的最好资源

还是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学具袋中提供的学具只是从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角度去设计的,但是如果让全班学生自己去准备三角形学具,却是有大有小的,能在多种多样中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广泛适用性。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学生最容易表达成“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的含糊表述,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长方形学具(同学之间的长方形大小不一),平均分别并涂出它的二分之一。当有学生简单的表述为“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时,我随即拿过他同桌的长方形,问:涂色部分是他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经过实物的比较,学生都能注意到“涂色部分是我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这样做突出了对单位1的表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己准备学具还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节省了老师大量的机械劳动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经历完整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前的准备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 教师要能根据知识特点在学具的准备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帮助与引导

比如像上面当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操作时,认知发生了偏差,好在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标准材料进行了二次操作,弥补了课堂的不足,免除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缺憾。但是,我们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等于每一次都能得到很好的补缺,解决意外的关键还要教师的课前预设要足,除了备好文字教案,还要备好教具与学具,备好从学生身上可能生成的意外。有很多时候,教材经过教师自己个性化的处理,会有非常好的构思与想法,需要制作一些学具,来配合教学过程的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来量身定制学具。如三角形表面积的认识,教者为了丰富推导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自制教具的基础上,又为每组学生补充制作了两个辅助学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许多学生手拿老师提供的学具却不知如何使用,这时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好的学具,再加上及时有效的引导,才会发挥出学具应有的功效。所以,学具的准备既不能老师包办,也不能简而淡之地让学生随意准备,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好操作,使课堂真正有效。

猜你喜欢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小长方形找朋友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移火柴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