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发
摘要本文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的教育观和教学艺术,并从中体悟到做一名教师的一些基本素养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叙的是孔子与四名学生之间的一次恳谈会。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与思想上良性的沟通和交流,得益于孔子以高超的教育艺术所创设的宽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这种教育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尊重的艺术。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特征、个性志趣及身心发展规律,是孔子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名学生名曰“侍坐”,实则与老师“平起平坐”。这种平等的座次是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为恳谈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恳谈前,学生必然会顾及长幼尊卑、先后次序,孔子熟谙于此,主动打消学生的顾虑,希望学生畅所欲言。孔子启发学生,不要因为老师年长位尊而怯于畅谈,也深深理解学生平时无人了解并提携的苦衷,诱导学生回答一旦得到知遇会施展什么宏志的提问。老师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师生互动构建了轻松和谐的气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四名学生因年龄、环境、修养等方面的差别显得个性不一,志趣有别。孔子自始至终启发诱导,充分尊重,并适时适当加以引导,体现了一名教育家的崇高风范和高超艺术。
子路在四人中年纪最大。个性直率而自负。他抢述己志,面对三重困境中的中等国家许以三年为期,可使百姓“有勇知方”。他自信刚直,具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以及政治军事才能,但口气过大,失之谦让。孔子听罢只是“哂之”,笑了一笑,暗含批评,不伤害学生自尊。
冉有则既有抱负,又态度谦逊。说话得体。他拟治理一方小国,可使“足民”。但礼乐教化,则仰仗君子。他长于政事,重视礼治,虚怀若谷,较为低调。公西华年龄最小,愿参政但不求显贵,重视礼乐,态度相对冉有更见谦恭。他愿意为诸侯祭祀或会同时的小相。孔子听罢二人言志不置可否。
曾皙的答对最具特色。他一边弹瑟,一边听述,一边思考,从席地而坐到挺身直跪,对人尊敬,很有教养,显得从容洒脱。他欲言又止,孔子再次启发,消除其顾虑。原来曾皙要当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时与学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着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来,陶冶性情,这是他追求礼治社会的情景,也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与孔子所追求的“仁政”“教化一大同世界”的理想不谋而合。因此得到孔子的会心赞赏:“吾与点也。”
孔子并没有刻意评判学生孰是孰非,而是耐心启发,满含期待,充分肯定,并适时适当引导,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待三子者出。好学而细心的曾暂向老师询问对学生述志的评价意见,我们方知究竟。首先孔子充分肯定了每个学生的优点。接着孔子肯定了子路欲以礼治国的志向,但批评他态度不够谦虚;表扬冉有的谦逊。但也暗示他不该畏蒽退缩: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鼓励公西华增强信心勇担重任。
孔子作为师长,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平易近人,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志向与追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这种艺术当冠名为“尊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