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爱梅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孕育着各种矛盾的复杂课题,它的实质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各种文化冲突中重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是一个文化的融合与整合过程,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自觉过程。
关键词:文化整合;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079—04
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靠文化的进步;人从生物意义上的人到社会意义上的人,靠文化的教化。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人类本身,人类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存。广义的文化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它们互相关联。就内在特性来讲,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它的变迁主要依据生产力的状况而定,其变迁的形式与内容都呈现出一种直观性。精神文化则是一种深层文化,其存在形式与变迁方式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物质文化的特征,不仅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折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稳固性与巨大的独立性。它深藏在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中,不自觉地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变迁过程极其缓慢。制度文化则是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中层性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又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文化”一词特指精神文化,本文涉及的文化就是这种狭义文化。
一、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古代中国的文化曾昂首世界的前列,但到了近代,无疑是落伍了,而在中国落伍的同时,西方文化却遥居世界文化的中心。他们在拥有了工业、商业、交通、科技的先进技术之后,便开始了向东方民族的大规模进军。这种进军以武力为后盾,以商品为前导,以资本为主力,从一切可以媒介的事物中流向东方诸国。西方文化的东移及其向中国的集结,一方面,打乱了中国文化的结构秩序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失重及感情上的痛苦,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与再造提供了客观条件。一百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封闭一开放一再封闭一再开放的曲折道路,得出了一条经验:中华民族的文化要想重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文化整合。
各种不同的文化虽然因为其价值取向不同而经常发生冲突,但也具有融合性,特别是当各种不同的文化杂聚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文化的价值会为另一种文化所吸取,这种相互吸取使原有的文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就是文化的变迁。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愈强,它的整合功能就愈强。反之,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地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生命力才会旺盛,无整合能力的文化则是脆弱的,经不起历史挫折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具有5000余年的生命力而不衰,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地整合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文化整合不是各种文化机械地组合,而是吸收、融化而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整合一般发生在文化传播、冲突、分化之后,即产生于他们经过协调,彼此相适应的时候。在当代中国的大地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我们正在创建的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正经历着激烈的撞击,这既是新一轮文化整合的必然契机,也是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必备条件。可以这样断言,没有这样一种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整合,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方面,没有这种文化整合,就不可能有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恩格斯这样说过:“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任何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其内在结构和功能就存在着不合理性,存在着自我相关的某些矛盾、错误、缺陷和不足。人类创造了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可能成为束缚人类自身的东西,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文化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就是文化悖论。一切新文化的发明、创造都是在不断排除旧文化的悖论中产生、发展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文化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大进步作用,但其中的悖论也极其明显。“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运动。东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两种文化不断整合,彼此适应,促进了中国向现代文明的迈进。本世纪末至下世纪中叶,正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倘若不能真正排除中华文化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悖论,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内在因素、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意向等主体状态能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社会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失去这种手段,社会发展就失去坚实的基础和真正的动力。因此,作为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提高人的素质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因素,又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而人的现代化首先靠文化的教化,没有现代化的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的人,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文化控制与文化自觉
文化整合进程是通过文化冲突,达到文化协调,实现文化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自然的进程,同时,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所谓自然的过程是指文化的增长、积累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不是说每一种文化的创造是无意识的,而是指文化变迁的总过程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表现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不同文化个体的发明与传播使整个文化发展表现为一种无计划的状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对各种文化的增加与容纳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某种限度就会出现不同文化系统失调的现象,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只有当文化沿着社会自我组织系统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时候,才能发挥社会功能,才有利于人的教化与人类文明。这就需要人类自觉,即人们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和改革文化,使其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变迁。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人的自觉性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有了较多的认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同文化建设间的矛盾突出,需要对文化变迁进行有效的控制。文化控制
是指人们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冲突、变迁等社会过程进行系统地管理和操纵,它通过舆论、教育、法律、政治、社会群体等诸多系统的相关作用,使文化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以适应人类社会的特定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使用文化控制手段自觉地指导文化整合,使其朝着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方向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确立明确的目标作为文化整合的导向,这一目标当然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目标告诉我们,文化整合的基本任务是创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的特征是:第一,它是以现代化经济为基础的,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的人民大众的民族文化,是密集的知识与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亿万人民群众的结合。它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一文化生态,造成社会一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体化,造成中华民族新的意识。第二,这种新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解决一般人的人生问题,即物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的现代化,更要解决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问题,即理想、信仰、道德与价值观等问题。第三,这种新文化要实现民族精神的再造与更新。21世纪的中国,需要一种属于21世纪的民族精神作为历史纪元的支撑点,这种新的民族精神应当是对传统民族精神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一种扬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新文化不是儒家文化的第三次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新综合,是一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双重目标的全新文化。新时期的文化整合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一是应当遵循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尽管每一时期延续的历史条件有变化,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文化特质或淘汰一些旧的文化特质,但它的某些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仍会保持下去,保持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中,保持在千千万万的人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观念的深层结构中。每个民族的现代化都是本民族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而不可能离开原有的历史条件而移植异地文化,“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因此,文化整合必须以原有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因子营造新文化的要素,遗失一部分文化特质,产生一部分新的文化特质,逐渐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的变迁。
二是应当按照现代化的社会法则重新构建文化体系。一种文化要想存在与发展下去,就必须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是在旧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不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当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出新的关系、结构、形式的时候,就必然要求新的文化与之适应。传统文化只有适应中国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才能发展,这种需要本身将打破原有的结构秩序,实行新的组合与新的综合。同样,外来文化也只是在符合中国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生产与发展。因此,不能全盘保留、维系任何文化体系,不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还是西方文化体系,而是要打乱这些体系的原有秩序和结构,按照现代化的社会法则重新构建文化体系。这种新文化体系应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双重需要,既不是任何一种旧文化,也不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而是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崭新文化,是“打碎你,打碎我,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这一角度出发,无论是“中学为体”,还是“全盘西化”,都是不科学的,都是违背现代化的社会法则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控制应当围绕文化整合的上述目标与原则展开,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文化控制的各种手段,协调文化各部分的增长,协调好主文化与亚文化的矛盾,控制某些文化的超限度增长,科学地认识文化功能,主张什么,宣传什么,抑制什么,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使文化的积累与发展与文化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方向地规范前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文化传承、借鉴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着各种矛盾的复杂课题,只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指导这一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文化整合中的辩证关系主要是继承与发展,借鉴、吸收与发展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一笔丰富的遗产,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它同任何一种文化一样,精华与糟粕并存,而要继承好这一笔遗产,必须持有唯物的辩证的态度。
首先,充分认识到继承民族文化优秀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同一民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精神根基”——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根基,不管你旅居何方,都会万里寻“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我们国家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必须从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背景出发,舍此则不可能成功。诚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产阶级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它可以超越时空成为新文化的因子。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谐。他甚至断言,“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就是可悲的。”这些睿智之见告诉我们,继承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需要。
其次,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这是因为,一方面,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不合理成分总是伴生在一起,只有经过“冶炼”才能做到扬弃;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蕴藏在民间,必须加以发掘才能发现。别林斯基说过:“民族特性保存在下层人民里最多。”恩格斯就曾经通过研究德国的民间文学去探索“真正的、健康的德国精神”。而下层人民则由于处于社会的下层,他们的精神、品格、思想常常鲜为人知,属于亚文化的范畴,这就需要发掘与研究。
最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批判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产生于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宗法等级制度与民主政治、封建迷信与民主科学、保守心理与革新精神、中庸之道思想与竞争意识、人治思想与法治思想,等等。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讲继承,只能使封建沉渣重新泛起,封建意识死灰复燃,那对现代化是十分有害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必须彻底批判。在我国,虽然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早已被推翻,但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依旧保存,这可以说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障碍。早在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就说过:“儒家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伦为大原,……此东西文化一大分水岭也,此而不能觉悟,则前所谓觉悟者,非之觉悟。”倘若我们对这些有可能从根本上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意识不能彻底批判,就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应当与创新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即使是其中的优秀成分也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在继承精神实质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借鉴、吸收与发展的关系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间的关系。无庸讳言,西方的工业化进程早,现代文明程度高,值得我们吸收的优秀成果非常之多。而要做到正确地借鉴与吸收,首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一方面,应当克服文化限囿,勇于接受外来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背景上的差异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沟通,这就是文化限囿。再加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与帝国主义的枪炮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更容易引起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偏见。“中化”与“西化”经过一百多年的争论,无疑使人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先是“拿来”,然后是“运用”。另一方面,借鉴、吸收西方文化必须承认其差异,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加以改造与利用。东西方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价值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这就使两者存在明显的巨大差异,不可能不加改造地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形而上学。西方文化中的悖论同样是极其明显的,西方文化亦在不断发展之中。事实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这才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