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惧怕否定评价心理探析及肯定性团体训练的应用研究

2009-12-17 09:57朱俊婉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吴 燕 朱俊婉

摘要: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证实了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惧怕否定评价心理特征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并应用肯定性团体训练模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结果表明肯定性团体训练对于高校贫困生惧怕否定评价负性心理特征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惧怕否定评价 肯定性团体训练

引言

以往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表明,该群体一般具有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特征。虽然目前不少学者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对于高校贫困生惧怕否定评价心理以及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法的研究涉及甚少。因此,本研究欲在验证高校贫困生惧怕否定评价的个性心理特征假设的基础上,探讨行为主义疗法之一——肯定性团体训练对于这种负性心理的改善作用。

一.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九江市四所高校(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九江职业大学)1-4年级500名大学生用自行设计的一般家庭情况调查表筛检界定贫困生被试与非贫困生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自行设计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家庭通讯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等。

1.2.2 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EN)[1],含有30条“是-否”条目,其中正、反的评分大致相当,按5级评分。本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

1.3 研究步骤

1.3.1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家庭情况调查表对九江四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检界定贫困生被试与非贫困生被试,收回有效问卷481份。其中贫困生被试152人;非贫困生被试329人。

1.3.2采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对贫困生被试与非贫困生被试进行测查。经回收问卷分析,剔除不合格量表17份,录入统计软件的有效问卷为464份,其中贫困生被试141人;非贫困生被试323人。将原始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1软件进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性。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贫困生的惧怕否定评价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艾利斯(Ellis)认为,[2]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结合调查结果笔者分析,贫困大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由于贫困生对自我概念的否定评价,自我悦纳程度低,缺乏自信心,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导致他们对于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焦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于关注自己的贫困形象,过于敏感,自惭形秽,封闭自我,行为上表现出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否定性评价,心理上表现出对他人评价有很强的畏惧感。

三. 肯定性团体训练在贫困生群体中的应用

3.1肯定性团体训练应用的具体步骤

将贫困生被试分为18个发展性心理辅导小组,每组7-8人,在5名心理教师的带领下,每周1次,每次90—120分钟,共8周,按照如下环节进行肯定性团体训练。

第一环节(第1周):组团、训前热身

讲解团体治疗的性质、原则、目标与内容;以循环介绍、互相模仿、游戏等方法相互相识,融洽团体气氛,签署小组行为自律书,强调保密原则;

第二环节(第2-3周):观察行为,预演示范

设置被试难以应付的训练环境;通过角色扮演法请被试成员轮流扮演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或者情景中的行为模式,然后谈谈每种行为在表达方式、技巧、心情等方面的体会。让其他成员一起学习鉴别无主见行为、攻击性行为和肯定性行为三者之间的风格和后果的区别。

第三环节:认知重建(第4周)

小组领导者讲解观念与行为之间联系的认知行为主义的理论,帮助被试成员认知重建,了解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与错误的观念之间的联系,分别让别试成员发表感想,不断追溯自己焦虑和恐惧的认知来源,并要求训后记录有关思想进展的日记。

第四环节:自我表达训练(第5周)

在模拟焦虑场景中学会以现实为基础的自我肯定的认知替换消极的认知。焦虑严重时可结合放松练习;练习目光交流、点头微笑、躯体接触等各种社交技巧,模拟各种场景进行知角色扮演。演示伴随焦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积极的社交活动,体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焦虑就会逐渐减轻,鼓励成员多暴露不回避。

第五环节:羞恶攻击训练(第6周)

鼓励被试冒险去做一些自己原来不敢做的事情,挑战害怕难堪的神经质恐惧感。如在公共场合高声向同学询问时间或者开几句玩笑、穿奇装异服等。同时,其他成员可以给于赞同或者耻笑类的评论,使表演者感到一点治疗性的压力。鼓励练习者不要估计别人的想法和反应,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六环节:迁移训练(第7周)

逐渐将在团体训练中取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习得的交往方式,加强自我表达训练;要求成员汇报训练以来的成功社交经验,小组成员相互强化成功的经验;

第七环节:总结与分析(第8周)

分享训练的成功之处,疗效自我评估和总结。用SPSS12.0对训练前后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2 训后调查与分析

在对贫困生被试进行肯定性团体心理辅导后,采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对辅后贫困生被试进行重测,采用SPSS.11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比较被试辅前与辅后的差异性。

从(表3-1)可以看出,贫困生接受肯定性团体心理辅导后与辅导前在FEN得分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3.3 开展肯定性团体训练的效果与体会

3.3.1 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本研究通过实训中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成员认知重建。如针对贫困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特点,设计的“优点大轰炸”、“信任之旅”等训练环节,帮助贫困生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这种设计周全、针对性极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非理性认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产生了对他人、对团体的信任感。

3.3.2 重视成员的自我反思

在团体辅导初期,许多成员由于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或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而惧怕与人交往,不敢在社交场合展示自己。本研究通过营造一种开放、真诚、共情的氛围,引导成员对自我在社交过程中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成员逐渐能积极的看待自我,改变对自我的否定评价。九江学院丁同学在训练结束后谈到:“ ‘自我形象设计、‘人际关系中的我等活动使我从不同角度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不同行为。”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规划的过程,也是成员的一个自我教育过程。

3.3.3 改善情感体验,克服恐惧、焦虑、回避等消极心理

团体活动中期,团体凝聚力使大家进一步产生风雨同舟的感觉,团体对成员的支持更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由于大多数被试成员是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上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3.3.4 注重交往技能、技巧培养,进一步提高了成员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能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九江学院法学院学生小陈在训练总结中写道:“在游戏中,那种被人尊重不被忽视的感觉是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了,老师不和我们讲道理,而是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大家很团结,氛围很好,我觉得在这里很安全,很有归属感,我喜欢和大家做朋友。”

3.3.5 注意营造融洽、团结、安全的团队气氛

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拘谨内向、胆小怕事、敏感多疑。因此在训练中采用了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人际沟通中的倾听、真诚、尊重、平等,营造轻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气氛,使成员精神放松,从而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总之,肯定性团体训练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的惧怕否定评价心理的干预效果是明显的,突破了过去认为社会与情绪方面的问题只有个别辅导才能收效的局限,扩了团体心理辅导的范围,对现实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8

[2] Duane P.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Theories of personality [M]. Beijing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116

作者简介:吴燕(1977—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九江学院学生工作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