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古道

2009-12-17 06:22
大理文化 2009年6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古道

陶 华

在大理的苍山西坡下,有一座名叫漾濞的古城。

漾濞古城是国际古商道上的重镇,汉武帝元封二年建制,驿道先通,茶楼酒肆林立,商铺客栈重罗,盛极一时。它是由蜀(四川)通过往身毒(古印度)的蜀身毒古道的必经之路,当地叫它“博南古道”,今天改叫“仁民街”,称得上是博南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街道古迹。这里还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当时的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云南普洱市出发,经漾濞、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在两条主线的沿途,还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明古道。

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金融经贸之路。

古道两旁,长达一公里左右的具有古迹特征的街市门面至今安好地保存下来,街道还是地道的石板路,临河两边分别有宗教建筑,跨河有索桥。它以把悠悠古道、民房古建、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又由云龙铁锁飞架南北,连贯飞凤山森林公园而博得游人们的青睐。漾濞悠久的历史我早已耳闻目染:这里除了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外,还有闻名于世的“滇缅公路”过境公路70余公里,境内处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此我曾一次次想象着勾画了一幅生动、绚烂的漾濞古道情怀图,这张图与日俱增地在我头脑里日益清晰起来。

刚到漾濞下车时,虽然难耐立秋后的酷热,但为向往仰慕已久的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我还是坦然地忍受了。一切都是缘自于我对故乡大理沱茶的情有独钟。我嗜好她清醇的香味、亮丽的色彩、甘甜的回味、圆润的口感,喜好收集与茶相关的器物、用具、图书和种种传说资料,也包括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的种种传闻。今夜我就住在梦寐以求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旁,心中自然是思绪万千,难以入睡的。

漾濞的天特别的闷,燥热的热浪令人窒息。但也许正是因为白天气温的飙升,引发了一场午夜的骤雨。夜幕降临时,窗外已经不停地传来阵阵秋雨密集的声音,飘来清爽和夹杂泥土香味的清新空气,撵走了我全身心的疲乏与烦闷。迷迷糊糊中听到不远处的漾濞江水声也渐渐地远逝了。我带着对茶马古道的追忆、传说与遐想,进入甜蜜的梦乡,似乎我也走进那个风餐露宿的茫茫驮马生涯。

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清晨时只剩下飘落着的有些不易察觉的雨星。远处重峦叠嶂的山麓、树木葱郁的山涧被似有似无的缭绕白云雾气笼罩着,缥缈之中,恍若进入蓬莱仙境。岸对面的虎头山,褪去炽热与尘垢后,青翠碧绿的本色一览无余。郁郁葱葱的青松、沙松、杉树、榕树等精神抖擞地在微风中舞动柔软的枝叶。脚下的漾濞江水潺潺流淌,它时而跌宕起伏,欢快地咆哮奔腾,时而平滩缓流,深情地浅唱低吟。丛林间传来小鸟时而远、时而近的“唧唧喳喳”的欢快鸣声。岸边的一簇簇青翠的凤尾竹舒展亭亭郁郁的身姿,以雍容大方的姿态,为初秋的画卷添加了一份斑斓的色彩。矗立在虎头山巅的望江亭,也卸下了日久堆积的尘埃,在初升的金色日光里,熠熠生辉。山林与之相得益彰地构置成一幅色彩纷呈的山水锦绣图。

回溯历史的脚步,我的视线不由而然地凝结在那条昔日热闹非凡的古老驿道上。坚硬的青石板条上留下依稀可见的马蹄印,足以证明古道的频繁使用程度。乘着清爽的晨风,我前去踏访历史上因丝绸出境、茶马互市、盐米交易而形成的在漾濞这片土地上蜿蜒千年的古道,不由得思绪纷飞。熙熙攘攘的早起的人,忙碌着匆匆而过。几只小狗在追逐、嬉戏。远处不时传来雄鸡“喔……喔……喔”的高亢啼声,使信步走在青石板上的我,恍惚走入了古老的年代,耳畔仿佛响起了那庞大马队“叮当叮当、叮叮当当”的清脆、悠扬的马铃声。那马帮铃声由远而近,逐渐在耳边响亮起来,刹那间铃声交织成震耳欲聋的宏大声潮,一浪高过一浪,颇有惊天撼地的雄壮气势。

果然来了一支马帮的队伍。我欣然伴随与之继续同行。博南古道的宽度大概只有五、六米,如果进了山林后变得就会更窄了,到了陡峭的山崖上时,那就只能剩下恰巧通过一匹马的宽度。现在的老城古道边添加的两排路灯什么的,虽然运用了现代工艺设施,却没有影响古道的原样。两边的古屋,显露着风霜洗刷的痕迹,昭示自己年代的久远,虽然经过后人弥补、修葺,基本还完全保持古道原来的风貌。古道路中间的石板条与石条两边铺满的大小均匀的漾濞石,早已被过往的驮队、商人、居民磨蹭得光滑,泛出淡淡的光泽。慢行在街道上,无意间透过半遮半掩的房屋门,依稀可见临街房屋的客堂后,总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的大宅院,院中自然少不了苍翠的树木,艳丽的花草。有的人家还饲养鹦鹉、八哥、画眉鸟或者波斯猫之类的宠物。也许当时能够居住在漾濞老城里古道旁的,应当都是当地城中的“名门望族”之类的名流。他们如今还那么悠闲自得,也是远古民风的遗存吧?

崎岖的古道沿着漾濞江蜿蜒绵长。我的双腿已略感疲累,马队却没有停下的脚步的意思,它们以坚定的步伐继续行进。马汉子们的那种荡气回肠的高昂粗犷的赶马吆喝声,穿山越岭,在山涧中飘荡,显示出自强不息的勇气、阳光般的胆识和无所畏惧的性格。我悠然神往于马帮队伍中传来的古老歌谣,其间伴唱的还有甜美、清悠的女声“晨歌”(又名“神歌”),歌声里透出年富力强女人的柔情和妩媚。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结合,酝酿出一种肝胆相照、生死相依、琴瑟共鸣的意境。吆喝吼声、山歌清唱、马帮铃声,演绎着属于茶马古道特有的风情。

近一公里左右的博南古道,我倘佯了很久,想了很多。蓦然抬头时映入眼帘的是“云龙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座悬吊在漾江之上的铁链桥——云龙桥,享有“西南丝绸之路第一桥”的美誉,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云龙桥的一端直通漾濞古城乃至滇西重镇下关直至尼泊尔、印度;桥的另一端逶迤蛇行于绵绵密林之间,到达巍山、景东、镇沅、景谷、普洱。《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此桥:“依东山西麓北行三里许,抵漾濞街,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索桥北上流一里”。据相关资料传:该桥屡次修葺,皆被洪水冲毁。忽有一天凌晨,两岸白云冉冉,横江相接,凌空绵亘于江波之上,时如蜇龙翔天,时似彩虹腾空。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杨慎游经漾濞古道,认为“天降云龙祯祥,此地建桥,乃为永固宏基”。当地人于是依两岸江岩,建造了这座颇具气势的“铁链子桥”,有以“铁”链子“锁”住“云龙”之意,桥因此而得名“云龙桥”,大有“不锁即飞”之势。民国二年,云贵监察史李根源西巡路经此地,亲笔书“铁锁云龙”匾额。这座实属大理境内不可多得的古桥,1988年被大理州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五百年的风雨洗炼,它风采依旧,一如既往地承载着来往的旅人和当地居民。

我紧握住云龙桥上的铁索,兴奋地站在桥间,望桥下滔滔江水的汹涌急流,深浅难测。不时过往的行人、骡马、摩托车,让吊桥摆荡不定,我的心也禁不住跟着颤抖。在飘忽晃荡中,濞江两岸赏心悦目的以黄色基调为主的美景尽收于眼底,我仿佛飘逸在秋日落叶的山水间,随着漾江自由畅流。岸边的一棵老的弯曲了身躯的古树一如蛰龙腾飞之势,在云水间更衬托云龙桥云中之龙的名副其实的磅礴气势。

头脑中忽然闪过桥头小亭中白纸黑字的“桥规”:三匹马以上不准过;十个人以上不准过。我悄悄观察,发现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约定俗成的“桥规”。从中以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庞大的马帮驮队严格按规定、按顺序排列过桥的热闹景象。粗大的铁索擦拭的一尘不染,在阳光下泛射出惟有历史沧桑磨练下才能显现的铁质本色与光泽。

我目送马帮踏过云龙桥,越过滚滚漾江水,开始新的起航。马队的身影渐渐淡入绿色的深林,清脆的驼铃声也渐渐消逝在高山绿涧间。我不舍地停下脚步,目送他们远去,心里衷心地为他们祈祷、祝福远行的他们一路走好,一路平安,同时也是为我以及所有热爱生命的人祈祷、祝福。我对这些英勇无畏的驮马人,生起浓郁的钦佩之情,留下的是无言的震撼!信念所至,金石为开。驮马商人攀越陡坡峻岭,横渡大江长河,游走雪域高原,四处奔波贸易谋生的特殊经历,既造就了他们豪爽、重义气的性格,炼就了他们明辨是非的智慧和顽强生存的本领,同时也造就了震古烁今、名扬中外的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是他们,凭借属于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以一种诚信、信念、刚毅、无畏的精神,用心血和汗水、筑就了一条通往世界的生存发展之路、人生之路、挑战之路。

远逝的古道走远了,但那清脆悦耳的马帮铃声仍然在我耳畔久久回荡,蜿蜒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上面长满斑驳的苍苔,镶嵌着累累的马蹄印,这是一条浸透着汗水和意志的道路,它将永远延伸在我的心中……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古道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杉林古道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