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艳
关键词:学科馆员;参考咨询;信息服务
摘 要:通过对学科馆员概念和职责的揭示,分析学科馆员和参考馆员的区别与联系,阐明学科馆员制度是参考咨询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结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情况,探讨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20-03
1 对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
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大量研究学科馆员制度的文献普遍认为: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简而言之,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了解甚至精通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和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
2 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的联系和区别
学科馆员是在参考馆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都是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而创建的服务类型,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都具有较高地位和作用,一般都需要配备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在职责上,二者存在共性,如沟通协调用户与图书馆的关系、信息咨询以及用户信息利用指导等,有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同时还是参考馆员。然而,二者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相比参考馆员,学科馆员的工作有许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理念不同。参考馆员是一种“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它基于图书馆的体系结构,面向图书馆的业务过程与文献资源,遵循图书馆的有关规则,响应用户请求,提供相关服务。学科馆员则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它面向学科领域、研究机构以及科研过程,遵循学科信息交流内在的规则,根据目标任务建立动态的学科馆员团队,提供基于内容管理的学科化知识服务。
服务模式不同。首先,参考馆员提供被动服务,学科馆员提供主动服务。参考馆员以图书馆内部的参考咨询台为中心,提供被动的、“提问/应答”式服务,即“需求提问-信息处理-服务反馈”。参考馆员对用户需求的认识往往不够准确,不能及时发现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则通过建立需求联络机制与教师、科研人员成为合作伙伴,在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中,主动获取、准确理解用户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组织与服务构建,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其基本模式为“需求/服务”。其次,学科馆员不但可以主动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而且主动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及相关政策信息推送给用户,而参考馆员只是被动地接收用户提出的需求信息,没有开展主动的推送服务。
服务程度不同。参考馆员解决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用户提供一般性信息服务,解答的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属于大众化服务类型。用户对象广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学科馆员则提供专业化服务,主要解决科研人员在学科教学及项目研究中遇到的研究性问题。用户组成比较稳定,身份明确,信息需求专业性强。因此,要求学科馆员不但是用户服务专家、资源组织专家,同时还要是学科专家。
参与程度不同。参考馆员服务模式下,图书馆与研究机构之间相互独立,信息服务的主客体关系明确;而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下,图书馆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通过角色融合与相互渗透,学科馆员与教师、科研人员成为合作伙伴。学科馆员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成为教师、科研团队的一员;反过来,教师、科研人员通过学科馆员协助图书馆进行信息选择、组织以及学科服务的构建,进而参与到图书馆业务之中。
学科馆员的工作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更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深入性。
3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3.1 选拔培养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对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应该既要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既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又要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国图书馆馆员由于还没有资格认证制度,同时具有图书情报学和其它专业学科背景的人才缺乏,学科馆员的选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清华大学的条件是大学本科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西安交通大学的要求是工作能力和素质较高的馆员,南开大学则要求有其他专业的知识背景,具有外语、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等技能的资深馆员,北京大学等图书馆由原咨询部人员担任。有的图书馆还在对口院系聘请1-2名图情教授来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图情教授一般为对口学院的教授,目的是帮助图书馆了解广大教师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意见,及时向教师和研究生通告图书馆的新服务和新资源,保证图书馆与各院系的联系、沟通顺畅。
在现有条件下,图书馆要多种途径选拔培养学科馆员。
图书馆内部选拔。近年来,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有人员中既有学科专业知识又熟悉图书馆业务的工作人员,具有学科馆员的素质条件,经过培训可以成为学科馆员。
引进人才。直接引进具有相关学科及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服务针对性强,层次高。
选聘人才。在某些学科暂时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人选时,可以聘请对口院系的教授担任图书馆的兼职学科馆员。
通过内外结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馆员队伍。但学科馆员是一项挑战性较强的工作,随着新技术和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才能适应对口学科的新发展。继续教育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人才保证。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他们进行培养,如去对口院系听课,参与对口院系的学术和科研活动,聘请国内外学科咨询专家来馆开展讲学、做报告,选派业务骨干进修深造等。
3.2 制定工作职责
各馆的学科馆员工作职责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相似,其主要内容都是加强图书馆与服务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为服务院系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的科研活动服务。归纳起来见表1。
3.3 确立组织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学科馆员的组织管理主要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模式。
集中型:在图书馆的内部建立独立的专门部门,对学科馆员和有关的学科服务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操作方式。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03年春天起将学科馆员集中在信息参考部,8位学科馆员负责联系38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科馆员的人员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统筹。缺点是在学科馆员工作开展之初,未能和各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达到一定的共识之前,有可能工作量不饱满。这个模式适合大型的高校、科研图书馆,前提条件是图书馆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同时各个学科领域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专业性强,需求量大。
分散型:由各个部门选拔出来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现有的各个部门中,比如在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服务部、信息技术部、文献检索课教研部(室)等部门中,针对不同系科,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分工负责,按学科主动开展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每一个学科馆员仍然从事原来的工作,同时兼做学科馆员的工作,工作形式为兼职。优点是没有打乱原有的部门设置,保持了原有工作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缺点是人员分散,原有工作内容不一,基础不同,可能造成学科馆员的工作进度不一,效果不同。
3.4 建立评估体系
客观、合理、公正地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为用户服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4.1 评价原则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
易于操作原则。从理论上说,指标设置越多,层次越多,评价就越全面。但是,过多的指标,必然会增加指标数据获取的难度,使操作工作十分繁琐,从而降低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为此,指标内涵要明确,数量设置要适当,易于获取和采集。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即评价主体按拟定的标准,如优、良、中、差等,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以及发挥有价值的经验和判断力的基础上对成果价值进行评判。而定量评价则是指将成果的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以量化的方式对成果价值进行评价。由于学科馆员工作的复杂性,一种方法难以准确、全面,应该两者结合。
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原则。既接受图书馆内部的评价,包括学科馆员自我评价、馆员之间互相评价、领导评价;又接受对口院系及用户的评价。
3.4.2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构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见表2。
通过这样的机制,使学科馆员这个团队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4 结束语
学科馆员制度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性服务为综合研究性服务,也为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平台。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有力的措施,避免学科馆员制度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 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2] 李春旺.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信息经纪人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3] 柯平,唐承秀.高校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4] 彭艳.三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5] 都平平.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6] 景晶.建立学科馆员评价体系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