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的全程物流保障体系研究

2009-12-16 09:40陶玉侠柳学信
中国市场 2009年36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

陶玉侠 柳学信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食品物流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全程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并提出实施该保障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物流;全程食品物流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6-0019-03

1 研究综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如何确保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食品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保障问题。有的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如夏英等(2001)、Patroklos等(2005)、田源等(2008);有的从食品供应链的政府监管角度来分析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如李艳波等(2005);有的从食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角度来探析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如鲍长生(2007)、张月华(2008);有的从食品物流安全的角度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如谢如鹤等(2005);有的研究了RFID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如Thomas等(2002)、余家文等(2007);有的研究了HACCP体系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如杨辉(2008);有的研究了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如周峰等(2007);有的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如李克增等(2008);有的分析了“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如孙耀武(2009)。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现状出发,分析食品物流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食品物流业和供应链的角度来探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策略。

2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可以分两个阶段——食品量的安全和食品质的安全。食品数量安全,是从数量上反映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它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特征,强调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目前,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已基本得以解决,食品供给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根据2007年8月17日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不含烟草),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同比增长23.5%。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显然,我们讨论的食品安全是从质的方面来界定的。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很严峻,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瘦肉精”、“孔雀石绿”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不仅与政府监管有关,还与我国食品的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食品物流活动息息相关,体现在三个方面:源头控制不严、生产加工企业内控不严、流通和销售企业管理不到位。

3 食品物流业在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物流业的总体水平较低,被认为是“昂贵,耗损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领域,远远不能满足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

3.1 食品物流业完整独立的体系尚未形成

食品业是小生产,大流通的行业,尤其农牧渔业产品的产量巨大,但是在食品物流的管理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缺乏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完整的食品物流体系。长期以来,由于许多食品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还停留在传统的储运模式上,不仅使企业不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而且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难以改变,更难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3.2 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

由于我国食品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民备受“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收”之苦。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运营的冷冻冷藏车设施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和温度控制设施。在存储上,我国一直重视肉类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经营性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这使得每年仅易腐类食品采后的各种损耗之和已达千亿元之巨。

3.3 没有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我国每年有4亿多吨鲜活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比例为15%、20%,蔬菜、水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由此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以蔬菜、水果为例,发达国家产后损耗率为5%左右,美国约2%,而我国高达25%~50%。每年果品损失1000亿元左右,相当于3000多万亩耕地的产出(张月华,2008)。冷链物流的不足不仅带来了食品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居民消费安全,频发的食品中毒事件和安全事故使人们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3.4 物流技术标准缺位,监测技术落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条,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条,相比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尤其对生鲜易腐产品而言,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奶4℃~7℃,水果蔬菜10℃~15℃等。而此类操作的系统性标准目前均未出台。食品物流也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不能实现对食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4 全程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批发零售业和物流配送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和供应网络,其环节主要包括食品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销售以及食品物流,还有最终的食品消费。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使得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事情,而是必须从供应链和整个食品物流业的角度来研究和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使食品安全不流于空谈。

4.1 建立全程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

建立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保障体系(如下图所示)应该包括:①食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安全保障。原材料(农牧渔业产品)安全生产、食品企业安全采购、安全生产加工与包装、食品安全储存和运输、食品安全销售与配送、食品安全消费。②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③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通过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食品安全危害发生的源头以及其他有同样危害的食品,有助于及时修正发生食品安全危害的环节和收回其他同样具有危害的食品。

4.2 实施全程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议

4.2.1 通过政府、行业组织、食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三个行为主体的密切配合,实现食品的全程安全保障

实施食品全程安全保障的行为主体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政府主管部门。其行政职能主要是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具体体现:①建立严格的、先进的、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如,被国际认为是保证食品安全最有效的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体系)系统。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③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食品召回等各项食品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在食品监管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二,物流行业组织,如物流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发达国家无处不在,存在于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许多由行业组织制定的技术标准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执行,如BRC(英国零售商共同组织的技术标准)、EUR/GAP(欧洲零售商联合组织/优质农产品标准)。行业组织的作用除了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监管外,还可以协调产供销。因此,物流行业组织可以非常好地辅助政府对物流业进行引导、监管和控制,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三,食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它们是食品质量保障措施的实施者,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食品安全的法律、规章、制度、标准等制定得多好、多先进,如果企业在实际的食品管理中不去执行,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是整个全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如果每个企业都能保证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安全,那么整个供应链就会高效运行,质量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最终食品安全就会得到全程保障。

4.2.2 成立一个由核心企业主导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

食品供应链一般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而成的多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的结合体,一般的单个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很难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只有核心企业拥有实力和能力来管理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由核心企业主导的质量管理机构来负责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全球最大的快餐巨头——麦当劳,在全世界拥有三万多家餐厅,面对大量的食品和复杂的供应链条,却能在各个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与卫生,秘诀就在于麦当劳对食品供应链的质量严格控制。

4.2.3 提升食品物流技术,为全程食品安全物流保障体系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我国应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如现代化的冷库、先进的运输车辆、新一代环保无菌和节能化的冷藏设施等;另一方面,引进和发展我国的物流信息技术。食品物流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通过运用先进的RFID技术、EAN-UCC(全球统一标识)技术、GPS技术、无限通信技术以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生鲜食品的品质进行细致的、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在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的同时,提高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4.2.4 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形成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失去了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要想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建立更严格的、更先进的、更科学的新一轮质量标准体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欧盟为例,欧盟对食品质量要求非常高,质量标准有很多种,从标准的通用上看存在国际统一标准(如 ISO 9001即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定的农产品质量保障标准)、欧盟统一标准(如 HACCP即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国家标准(如BRC即英国零售商共同组织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如EUR/GAP即欧洲零售商联合组织/优质农产品标准)四类,这些标准各有适用的标准和范围,互不冲突。其中,HACCP系统被国际认为是保证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4.2.5 培育完善的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中的高端物流,具有投资大、经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操作要求高、监测难度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选择提供完整冷链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的冷链业务。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看到了冷链物流市场的机遇,参与到冷链物流的建设中,成为了食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2006年8月,中铁快运开始研发快递产品,首创了全国网络型物流企业开办地区以上城市的冷链快递业务,实现“门到门”的冷链快递配送服务。国家应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大企业参与冷链物流的建设,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业的第三方物流,培育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5 结束语

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使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得到安全保障,成为了政府主管部门和食品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从整个食品物流业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建立和实施食品全程物流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然而,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的研究还难以满足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实证研究等诸多方面深入细致地研究食品安全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Thomas Ross,John Sumner.A simple,spreadsheet瞓ased,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to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2(77):39-53.

[2]Patroklos Georgiadis,Dimitrios Vlachos,Eleftherios Iakovou.A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framework for the strateg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food chain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70(3):351-364.

[3]夏英,宋伯生.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1(11):59-62.

[4]谢如鹤,陈宝星. 关于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探讨[R]. 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制冷创造未来):668-672.

[5]周峰,徐翔.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71-73.

[6]余家文,惠光伦.一种基于RFID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921-10922,10924.

[7]鲍长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J].商业现代(制度建设),2007(27):66-67.

[8]李克增,钱茜,王玉秋,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J].农产品加工(工艺探讨),2008(7):61-63,67.

[9]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8,25(2):8-10.

[10]田源,张文敏.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24):95-96,176.

[11]杨辉.HACCP系统与我国食品安全[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8,26(2):52-55,59.

[12]孙耀武.“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食品工业与安全),2009(1):22-26.

[收稿日期] 2009-07-17

[作者简介]陶玉侠,女,安徽灵璧人,经济学硕士,北京市丰台区职工大学财经教研室讲师;柳学信,男,河南信阳人,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
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