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适合于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如何落实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徐州物流产业更快发展,成为目前徐州市发展经济的主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对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调整与振兴徐州区域物流产业规划中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的策略方案,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或引导本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物流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6-0026-05
1 引 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3月国务院相关部委制定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全国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而徐州作为商贸大市,进一步壮大传统商贸流通业,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需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形式来实现,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能有效增加地方性预算收入,对加快提升徐州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在淮海经济区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对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调整与振兴徐州区域物流产业规划中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的策略方案,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或引导本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2 徐州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2.1 宏观数据的分析
自1991年以来,徐州的物流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况,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物流增加值逐年上升,而年增长率除了个别年份外一直保持两位数,最大值达到了20.9%。另外,客运量和货运量除了个别年份之外,总体上也呈现出增长的势头,表明了徐州物流业增长较快。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八五”、“九五”、“十五”三个时期。“八五”时期,物流业、GDP年均增幅较快;“九五”时期,物流业略快于GDP年均增幅;“十五”时期,物流业的年均增幅有所加快,比GDP的年均增幅加快1.8个百分点。
2.2 微观市场的调查
2008年下半年,笔者组织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物流专业的学生对徐州市目前比较大型的物流中心及物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这次对徐州市物流公司、货运公司、物流园区及其他配载公司的调查发现,徐州市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处于“信息为媒介,运输为主体,配载为协助”的阶段。具体数据如下:
2.2.1 徐州市物流公司数量统计
2.2.2 徐州市物流公司业务覆盖范围
通过调查和计算可以发现,徐州市物流范围以华东地区较多(25%),其次是华北地区(10.2%)。当然徐州到周边的辐射范围业务比率是最多的(46.1%),但其本身业务比率相对较模糊,在业务量上并没有优势。而华东地区业务量一般细致到各个县镇,因此物流覆盖区域还是以华东及周边地区为主,这与公路运输的特点与徐州处的区位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说明徐州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应该具有的物流辐射优势。
2.3 现状分析
通过对几个物流中心与大型物流公司集散地的调查,我们发现徐州市目前已经具有仓储物流产业带的雏形,主要包括:①沿三环东路已建成的专业批发市场:分别有中国淮海食品城、汽配城、新世纪建材城、工程机械市场、鞋城、升辉装饰城、香山物流园、储运公司物流中心等十余个各类专业物资的集散中心;②沿北三环路及万寨港形成的煤炭与钢铁制品物流带;③分散在市区专业市场的物流集散地,主要有市体育场物流中心、宣武市场物流中心、物资集团金属物资物流中心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1)这些中心多是小型物流企业的集中地,一般规模比较小,设备简单(办公桌、电脑),只是做到货物信息收集、配载以及货物运输的基本作用,物流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展开,公司的集散功能并没有完全的发挥。这些零散的小型公司的发展主要是靠老客户以及专线运输服务,部分公司有自己的车辆进行市内的周边县市运输服务,长途跨省的一般做一些外包,运输的货物以普通货物为主,如水果、蔬菜、机械、家电、木材、玻璃等。
(2)储运设施充足。徐州市原有仓储资源13.94万平方米,到2008年年底之前已经发展至35万平方米,铁路营运里程593公里,每天通过货车280对,具有日编2万辆货车的能力。内河航道40余条,通航里程达639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铁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0291.10万人,货物运输量1.90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4.5%。全市拥有等级公路13602.40公里,增长12.0%,其中一级公路878.72公里,增长7.8%。观音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20条,航空线里程达到2.0万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1.12万辆,增长21.5%,其中私人汽车15.63万辆,增长27.2%。伴随仓储和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可基本满足物资流通对储运设施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的仓储设施陈旧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至今还没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其中特种仓库如保温仓库、冷藏仓库、高层货架仓库所占的比例十分低下,大约只占仓储总面积的3%。
(3)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路线与交通方式发展较快,近几年由于政府重视,大力发展快速交通通道与交通方式,已经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但是在物流装备与技术水平方面,由于物流企业的规模与资金限制,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仓储设施落后;保管措施落后;装卸搬运机械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运输车辆利用率、集团化程度低,空载率高,辐射范围小,车辆管理与调度信息不畅通等。
2.4 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们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4.1 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
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认识不足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寻求物流服务外包,进而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源泉——物流市场的货源。同时,物流观念存在误区,物流在徐州市刚刚起步,由于受传统体制及历史包袱的影响,其服务观念、管理水平与市场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物流产业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十分严重。
2.4.2 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徐州市的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4.3 物流渠道不畅
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库房无法实现现代化的机械作业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形成闲置;老化的运输工具能力过剩,造成浪费与管理的困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严重制约了物流的流通速度。
2.4.4 服务功能不全
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4.5 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物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几年,虽然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是许多企业对于现代化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认识不足,甚至有些挂着物流企业牌子的所谓物流公司的经理们对于物流一词都茫然无知。这次学生们的调查发现有高达89%左右的物流企业管理者都是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他们很少有专门学习或者接受过物流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尽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徐州市第一家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于2006年有了第一批57名毕业生,至2009年共计毕业近200名物流专业人才。而这些毕业生只有3%左右留在了徐州从事物流管理工作。虽然在徐州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 徐州市物流产业发展与调整的必要性
3.1 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地理位置与交通地位的客观需要
徐州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不仅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而且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可以辐射到周围20个地级城市、17万平方公里、1.2亿人口的区域范围。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和中西部开发的连接带、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便于客、货转移的战略区位特征。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使徐州市到北京、上海的时间均缩短至两个多小时,并与规划建设的徐兰客运专线交汇,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在我市纵横成网;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市区距连云港国际港口200公里,并以高速公路相连;观音机场已开通至上海、北京、杭州和香港临时包机等地15条航线;鲁宁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这一交通体系的建立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
3.2 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丰富的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亿吨以上,年产量2500多万吨,占全省95%以上;井盐储量为220亿吨且品位很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石膏年开采能力500万吨,为华东地区之首。徐州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秸秆养畜示范区、林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和五大蔬菜产区之一,是中国银杏之乡、苹果之乡,全国四大胶合板加工基地之一,年产量占全国1/5,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农副产品资源能够极大地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目前,徐州市正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机械、建材、化工、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体系:如3家企业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10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百强,5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或全省第一。有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全国最大的汽车收放机生产企业天宝集团,全国最大的豆奶生产企业维维集团,全国最大的胰岛素生产企业万邦制药。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金鹰国际、沃尔玛、家乐福、中央百货、王府井等国内外知名商家纷纷入驻,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这些产业体系从原材料供应到产成品的输出都需要高效而又庞大的物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
3.3 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其所拥有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的需要
徐州在“十五”期间经济保持了年均12.6%的增速,并在2004年实现了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去年全市GDP和一般预算收入更保持了14.3%和32.3%的增速。目前,徐州市拥有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市场2个、10亿元以上的市场13个,成为全国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进入“十一五”,徐州市确立了GDP年均递增13.5%、一般预算收入五年翻一番,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50%左右的目标。强劲的发展态势、丰富的消费潜力、广阔的市场腹地,使徐州市日益成为一个现实的巨大市场。而这一巨大市场空间的形成也必须有相应的物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
3.4 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徐州市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较大中心城市及江苏省“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发展战略之一的都市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决策,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必须建立起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区域性现代物流网。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现代物流专家汪鸣也谈到,国家正在做的物流规划中,把徐州作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城市之一,徐州有望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上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徐州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重点建设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构筑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4 徐州市物流产业振兴与发展中政府应该采取的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徐州市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与《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发挥徐州物流“四大优势”,发展“三大物流”,建设“一个园区和三个中心”的战略决策,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协调引导职能,才能实现发展与商务高速衔接,并能提升商贸服务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商品配送物流;发展与区域内产业密切结合的生产资料配送物流,以及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密切配合的多式联运物流;同时实现重点规划建设淮海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山桥、九里、新沂三个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具体说来政府作为《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应该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在重点建设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构筑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等方面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 科学合理地规划物流园区建设
以现有的初步形成的物流产业带为基础,合理利用现有的物流园区及设施,从淮海经济区物流区域建设乃至全国的宏观物流环境等角度对徐州物流园区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零散而又重复建设,避免重蹈许多年前全国各地建设各种市场的覆辙。
目前徐州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规范化,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制定市场准入条件,规范企业发展,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有效整合,着眼于建设支撑自身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重点调整布局和优化企业结构,形成网络优势,通过重组、改造,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大服务半径的高效物流连锁集群。要按照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构造区域性物流体系,重点扶持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与国内甚至国际大的物流集团的对接与结盟。围绕物流品牌的建设,加快配套能力建设,围绕江苏省启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服务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需求,以发展保税物流增值服务体系来推动生产性物流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徐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辐射能力,使徐州真正成为连接淮海经济区和全国的物流基地。
物流产业是以有物资流动为载体的,只有有了物资流动的需求才能有物流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换而言之,只有在有物资流动需求的区域,有物资流动需求的时间才能建设相应的物流中心园区。因此,只有在对徐州各区域范围内物资流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才能做出合理的物流网络规划。
同全国一样,徐州市的物流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管理分散。而且,在制定近期或长期物流发展战略以及物流基础建设投资、物流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网点设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物流涉及的交通、铁路、航空、物资等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各部门虽然近几年在物流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相互之间仍缺乏协调,甚至各自为政。所以要将徐州建设成为国家物流中心城市就必须首先建立起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
4.2 加快对现有的物流园区及周边相应设施的改造,健全配套设施与网络,消除阻碍物流畅通的瓶颈
(1)交通运输是物流速度的保证,是物流的基础设施,物流园区与商贸流通中心的交通畅通与否是检验物流是否高效便捷的标志。徐州市区的几大物流中心与商贸市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交通的瓶颈问题。
宣武市场的存在对建国路东段,迎宾大道、铜山路、民主南路等周边道路形成了巨大压力,加上火车站、汽车总站的客流是造成市中心区东部交通压力,形成交通堵塞的源头。
位于故黄河北岸的徐州物资市场及周边的钢材市场,成为中山北路交通拥挤、车辆堵塞的根源。
现如今,交通压力最大的就是东三环路。由于进出淮海食品城物流中心、淮海汽配城、汽车南站、升辉装饰城、东兴物资贸易市场、香山物流园的车辆数量庞大,使得东三环路成为车辆密度最大的路段。加上进出这些市场的车辆往往不经过红绿灯路口,随意拐车倒车、路边违章停靠等现象时常发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给交通管理部门也带来巨大的压力。
(2)作为物资集散地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必须拥有相应完备的配套设施,才能发挥其物资转移、转换的功能。当然徐州目前的道路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上在建及将要建设的道路网已经基本满足作为物流中心城市的要求。但是仓储作为另一必备的配套设施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宣武市场、淮海食品城、升辉装饰城、香山物流园等附近都没有现代化的仓库与之配套,尤其是宣武市场等商贸型的流通企业,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是小商户、小公司租赁经营,他们的存货都是采用租用周边民房或小型房间的方式储存,这样不仅造成物流的低效、高耗,还会造成诱发火灾、失窃等巨大的安全隐患。
(3)要转变观念,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各级政府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发展。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值作用越来越强。国际社会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约为16%,而我国的物流比重在20%以上。如按此测算,徐州市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7.36亿元,全年物流成本大约应在400亿元,如果这一成本能下降10个百分点,那么全市物流成本能够节约200亿元,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社会财富。这一方面说明徐州乃至全国的流通领域的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还比较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的物流成本有着非常大的节约空间。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依托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构建现代化物流园区,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把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成为徐州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培育和发展物流产业必须建立健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步伐。在这个方面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徐的普通高校及专业院校近20所,仅次于南京,位居江苏省第二位,10余万大中专在校生。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徐州发展大商业,建设大物流服务,是政府部门认真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在徐高校的知识与科技优势,为徐州培养物流人才方面应该做到:
(1)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结束徐州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经过正式备案且经常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行业协会的历史阶段。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鼓励和保护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物流产业的最好保证。同时,为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相关的物流行业执业资格标准。充分利用在徐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2)政府协调,加强校企合作,是加快徐州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最佳途径。加强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物流企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的支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们的指导;另一方面,学院教学过程也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使用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方式。然而,这种合作没有政府作为媒介,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难以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生存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校企合作难免在双方互动中受到各种干扰,进而会使企业失去合作的动力。为此建议政府应该:
①制定企业接受实习生免税条例或办法,鼓励企业接受学校实习生,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
②增加培养物流专业方向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设立专项奖学金,对于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实行留徐就业奖励,制定鼓励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徐就业的措施。
③建立徐州及淮海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研讨会例会制度,定期听取相关专家学者对徐州物流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总之,实现《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所设定的物流产业发展目标,必须由政府出面在转变观念、人才培养、加强物流系统整合和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整合相关资源浪费、提高配套的物流环境服务水平、规范市场秩序管理程度、加快物流信息传递、强化外地和本市物流之间的协调和安排、降低物流运营总成本等方面进行组织协调,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政府网站.2005—2008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 http://www.xz.gov.cn/tzzpd/tzhj/20090323/105745476.html,2009-03-23.
[2]林时安,陈天峻.全球采购的中介者及其服务方式[EB/OL].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9962&PageId;=5,2007-07-24.
[3]邵素宏.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EB/OL]. http://e.chinabyte.com/51/2357051.shtml,2006-04-03.
[4]中国政府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 http://www.sina.net,2009-03-17.
[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 http://www.sdpc.gov.cn/jjyx/xdwl/t20090306_264999.htm,2009-03-06.
[6]连云港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EB/OL].http://www.lygetc.gov.cn/Disp.Aspx?ID=876&ClassID;=50,2009-03-05.
[收稿日期] 2009-07-08
[作者简介] 刘胜勇(1963—),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仓储管理、区域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