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2009-12-15 09:10方国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哪些地方文体背景

吴 丽 方国来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同学们的主观期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阅读的客观规律。需要强调的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应该是包括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在内的背景知识。

《归去来兮辞》前有小序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句话好像有损人物安贫乐道、高风亮节的形象。陶氏在“求之靡途”的情况下最终做上了小官,可见为了做官还是经过了一番努力的。一个读书人如此求官,是堕落吗?查一查社会背景就知道,这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知道此生为官不可能实现什么鸿鹄之志。再看他的为人:“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作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他毫无假扮清高的作秀之态,因坦诚率真而可爱可敬。“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读之惟见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清·林云铭)、“古今贤者,贵其真也”(苏轼),愈是反复阅读这篇散文,同学们愈能发现其“不光彩处”的风景,愈能体会其中的真意。王勃《滕王阁序》文采飞扬,其事亦为文坛佳话。前半部分铺采摛文,流光溢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相形之下,后半部分是否稍显黯淡?这时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选才制度及文人的普遍心态了。后文既有壮志待酬的遗憾,更有大唐时代文人共有的乐观与自信,正是这种个人际遇与时代旋律相和相谐的特质,才使得满座动容,才使得此文流传不朽。如果说前半部分是才的炫耀(未必真诚)的话,后半部分则是情的勃发(真情流露)。在我看来,后文的价值大于前文——如果文章可以割裂分析的话。这也启发我们,为人为文不可作伪,既要写出真实的自我,又不能脱离时代无病呻吟。如此可知,通过知人论世可以发见“黯淡”处的风景。

通过知人论世,还可以揣测出反常处的玄机。《窦娥冤》一剧中,桃杌太守居然向讼者(在桃杌看来讼者乃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下跪。关于这一搞怪的情节,根据生活经验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为桃杌受贿作埋伏,但下文并无相关情节,实在令人费解。既然桃杌如此爱钱,那蔡婆婆为何不去活动活动呢?是因为吝惜钱财吗?还是因为受到了什么胁迫?还是从“长远”考虑,自觉自愿地牺牲窦娥以换取利益(如:在张驴儿的保护下,可以不必担心以后讨债会被人勒死了)?如果真是最后一种情况,那么窦娥之“冤”就又多了一重。这些原本不该缺失的情节却缺失了,不能不说是本剧逻辑上的一个大漏洞。第二种解释是,后文并没有情节上的缺失,但“下跪”是一个多余的情节,因为冤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州守桃杌,并该房吏典,刑名违错”,即冤狱的发生,是由于桃杌的办案能力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不过,考虑一下关汉卿的为人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解释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陈情表》是一篇委婉抒情,感人至深的名作。联系时代背景,读者可以知道一个女人在无子少亲的情况下抚养幼孙是何等的艰难!如果文章以此为陈情重点,自然会引出下文对祖母尽孝之义。但文章一开始就将叙述视角设为“臣”,侧重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淡化祖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奉汤药,未尝废离”,将祖母当作负担,而突出自己的孝顺,易招人反感。有同感的同学可以将这一节的叙事主体变换一下,体会表情达意上的变化。同学们再细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看看哪些地方能让你产生共感,哪些地方号呼惨怛之外便空无一物,哪些地方甚至有为文造情之嫌,与“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的《项脊轩志》比较一下,联系唐、明两个时代的不同文风及其成因与影响,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这里,我们通过知人论世以确立定论外的新见。

运用文体知识,同学们可以察觉习见中的疑窦。对于《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参的说明是,“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后面的主体部分(对中国航天史的叙述)是“岔开一笔”,是“背景材料”。“岔开一笔”、“背景材料”反成了文章的主体,这可能吗?我们调动一下知识储备,想一想新闻的文体特点,就可以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本文前三段根本不是什么“导语”,后面对中国航天史的叙述(文章的主体部分)也不是什么“背景材料”,本文就是一篇介绍我国航天历程的通讯(广义的新闻),它属于报告文学的范畴,这样,不通之结便迎刃而解。据此,我们调整阅读思路,将欣赏重点放在其文学性上,读起来较之读“背景材料”自然有味多了。又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先看其文体:叙事散文,叙事的目的自然是要表达某一种情感或道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要能震颤读者的灵魂。但同学们读了本文后大多没甚感觉,该文唯一的动情点是第一段写街上的小狗而非包弟。不妨将其和聂还贵的《野狼》作对比分析,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领悟到:光有较高的立意并不够,还必须通过或细描或白描或热烈或内敛的手法,由形而神,由外而内,以满纸真情引发读者同情(产生共同的情感)。利用文体知识,更能逼近文章本质,更能准确评估文章价值,这算不算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坚守背景知识的阅读或许很不“个性化”。但是我们相信,个性化阅读是与浮华、草率无缘的,它应当沉稳而谨严,剑走不偏锋。至于某些情况下,读者要以文章为引子去说事,醉翁之意不在酒,自然可以有无尽的生发空间——但那已经越出语文之位了。

[作者通联:安徽枞阳县会宫中学]

猜你喜欢
哪些地方文体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暑假去哪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自由快乐的美人鱼
眼力对对碰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