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摘要:《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似海深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笔者就《项脊轩志真挚的情感与高超的写情艺术作一探究。
关键词:《项脊轩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1-01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絮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挚。可以说,似海深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一、结构关情
文章起笔先写轩的狭小、破陋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桂影,构成了一种谐和清雅的小天地。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写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抓住了因“诸父异爨”而造成的多置门墙,鸡飞狗吠等细节,真诚地表达了因家庭的衰败而产生的无限感慨。作者写母亲、写祖母、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着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亲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地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评价是很恰当的。
三、景物传情
文章景物描写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环境清幽、谧静,充满诗意,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堪称道的是末尾,作者把深深的悲痛寄寓一颗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的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这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静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实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五、叠字助情
和一般的叠字一样,本文的叠字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但短短一篇散文,作者为何六用叠字,单纯是为了状物绘景,显然难以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字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课文中的叠字用法正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因为作者有真挚的情感,加上高超的写情艺术,使得这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可谓情到深处,情满文章,成为千古流传的抒情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