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阳
摘要: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让“读”成为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法,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点燃“读”的智慧,笔者作了一点探讨。
关键词:诗歌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53-0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浓缩。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确定了诗歌特别适合朗读。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熟读诗歌时,就急于转入讲解这一环节。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对诗歌的了解只有一鳞半爪,对所诵读的内容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作品的意境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的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很难尽如人意。反之,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能够真正地贯彻“读”这一环节,采用各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联想,去享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阳光的灿烂,雪山的美丽,沼泽的诱人,才能真正的实现诗意的飞翔。
一、运用多种读的形式把诗歌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
(一)老师率先范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学习对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是,多媒体进入教室后,大部分时间,名家朗读视频就代替了老师的范读。但是,名家的朗读录音,即便是无与伦比,也是远距离的,听其声而不见其人,而课堂是近距离的,师生是面对面的,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更具亲切感。老师的率先垂范,无形之中给予了学生榜样力量的激励,从而使他们有信心完成后面的朗读练习。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思之。成功的范读将文字变成了美妙的声音,有利于营造美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之“境”,达到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情感共鸣状态。
我的做法:在教学《卫风?氓》时,我配以二胡曲《长相思》进行范读,读到动情处,学生也被我的朗读感动,甚至有个别学生止不住地啜泣,整个教室笼罩在了为主人公命运而哀伤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这首诗,学生的才智自然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在美读中体悟诗歌语言艺术
美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应是“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也就是说,声音流转于唇吻之间,像敲击玉石一样,发出玲珑的声响;文辞听到耳朵里,像摇动玉珠一样,韵调柔和而圆滑,给人一种悠扬悦耳的艺术美感。由优美的声音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美读的最终目标。
我的做法: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考虑到这首诗在情节上比较简单,且叙事性强,学生会比较喜欢,也比较容易读出感情,于是我就想大胆地直接让学生配乐朗读。但时隔千年,学生读的时候难免会有一定的文字障碍,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又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再加上紧张的课时安排,所以在学习时,如何把“美读”与“疏通”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大胆地舍去了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音乐,经由音乐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在整个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美读,配以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音韵,读出了感情,细细体味,让或忧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告诉我,说他们触到了作者的灵魂。
二、在读中享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师在上面讲的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的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尴尬的问题。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感觉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理解诗词,他们只是被动地在接受教师的讲授。
诗词是文字最少,抒情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它就象冰山,能看见的部分很少,水面下还隐藏着庞大的精华。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真正去理解诗歌的美?增加他们的学诗热情呢?我想,我们教师可以尝试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强调对诗歌的吟咏,让诗歌教学读出花儿来。
三、通过朗诵比赛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我每学期都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学生参赛篇目以课文和教师推荐的课外篇目为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参赛机会,参赛篇目如果过长,就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并进行配乐。每次比赛,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比赛也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反复强调阅读与鉴赏。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让“读”成为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法,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读”的高手。我追求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去帮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我因学生而幸福,我也希望学生因我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