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心目中小学教师的最佳人选

2009-12-11 09:32邹可享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礼记康有为小学教师

邹可享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学,不是中国古代的小学,而是新式小学,即现代意义上的小学。

谁最适合做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教师?康有为先生的回答是女人,而且全部是女人,并且称这样的女人叫“女傅”。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此院(指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所说的“小学院”——作者注)司理及教者皆为女子,号曰女傅。”

在谁最适合做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教师的问题上,康有为先生为什么选女不选男呢?他的理由是:

一、是由男女的人性差异所决定的

他说:“所以用女子而不用男子者,以女子静细慈和,爱抚婴儿,而有耐性、有恒心、有弄心,而男子粗强好动,抚婴之性不如女子,又耐性弄性皆不如女子也。”

二、是由儿童的人性所决定的

他说:“以儿童性情未定,小学乃其知识甫开之时,举动,颦笑,言语,行为,入耳寓目皆以女傅为转移。”

三、是由中国教育传统所决定的

中国有乳保教育传统,有所谓的乳保教育制度,这就是那个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据《礼记·内则》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陈澔:《礼记集注》卷5,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62页。)

《礼记·内则》接着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户门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有人说这是后人的杜撰。也有人针锋相对,说这是史实。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一残简云:“……母教之七岁……?”(第1组38号)

从此,作为历史文献的《礼记·内则》所记载的中国权贵之孩童由女性负责教育的事实得到了出土文献的佐证。终结了一些学术之争。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二者说的年龄不同。《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残简说“……母教之七岁……?”。

据此,张传官先生说:“简文谓孩童七岁之前,由“母”负责教育,这类似于如今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而对于这一问题,《礼记·内则》记为十岁,但《大戴礼记·保傅》《白虎通·辟雍》《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自叙》皆谓八岁入小学。简文所述与后者相符,《礼记·内则》所载恐有差误。疑《礼记·内则》中的“十”乃“七”字之误。”(张传官《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代鸿儒,旷世奇才,我想康有为先生对这些文献的差异应该是了如指掌的。但是,既然如此,康有为先生又为什么要从《礼记·内则》说,而不从他说呢?这一点,在《大同书》,他说得非常清楚:“故中国古者教子十年乃出就外傅,出宿于外,则十岁以前必用女傅而不用男傅也,今用其义。”

“今用其义。”多么精明的回答啊!他是“用其义”,而不“用其时”矣。

在男女之间,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做小学教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够做呢?

显然不是。古人尚且知道要“择”要“求”,康有为先生也是断然不会饥不择食,让“滥竽”来“充数”的。因为,在我国,儿童太重要了。以至于,在官方,有了乳保教育制度及其实践,在民间,有了“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谚语,在教育界,有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语录。所以,康有为先生要为“大同世界”的孩子们准备最好的“女傅”。

在他心目中,“女傅”应该是这样的女人:

1. 德性仁慈;

2. 威仪端正;

3. 学问通达;

4. 诲诱不倦。

为什么要以这四个标准来选聘“女傅”呢?

他的理由是:

一、是儿童期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在他看来,儿童期的德性对人生终身德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奠基意义。所以,他说:“况人道蒙养之始,以育德为先,令其童幼熏德善良,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入兰室则香,居鲍肆则臭。故人生终身之德性,皆于童幼数年预为印模,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有童幼善良而长大变易者矣。”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益舒展。”儿童期的智能和体能对人生终身智能和体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奠基意义。

二、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他说:“以人方幼童,尤重养身,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益舒展。又童幼之性尤好跳动,易有失误,盖未至自立自由之时,故嫩稚也,当养之。卧起,行游,提携,保持,衣服饮食,照料节度,其事极琐,其行极繁,非有至慈好弄之耐心,不能令童儿之身安而体强也。以至出入嬉游,跳舞戏弄,固不可多束缚以苦其魂,亦不可全纵肆以陷于恶,大概是时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扬其身体,而又须时刻监督,勿贡非几。”这些,只有母亲才能做得最好,做得最到位。正因如此,所以,他强调说:“女傅非止教诲也,实兼慈母之任。”

三、是由儿童的学习特性所决定的

模仿,是儿童最习惯的经典学习方式。儿童上学后,往往是“唯老师是瞻”。正如康有为先生所说:“以儿童性情未定,小学乃其知识甫开之时,举动,颦笑,言语,行为,入耳寓目皆以女傅为转移。”因此,他要用最高的最好的标准为孩子们选最好的“女傅”。

四、是由人类先入为主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他说:“熏陶濡染,其气最深,人情先入为主,则终身有不能化者。”他举例说:“儿童当知识甫开之时,尤易感染学习,故孟子之圣,而近学宫则陈俎豆,近墓地则效葬埋,近市则为买卖,故所邻染不可不慎也。”所以,他要用最高的最好的标准为孩子们选最好的“女傅”。

五、是建设“大同世界”的需要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是未来的世界。其善则世界善,其不善则世界乱。康有为先生要建设的是“大同世界”,这是一个“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的十分“美妙的极乐大同世界”。这样的世界需要善良之人来打造,这些善良的人须有善良之师来教导。所以,他说:“欲造世界于善良,则选女傅最要矣。”

这些关于谁最适合做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教师的观点和论述,康有为先生早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在他的《大同书》里了。

从渊源来看,《大同书》的制作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1884年,康有为先生在《礼运注》中第一次提出其大同理想。1885年,他又“手定大同之制,名目《人类公理》”。这个《人类公理》当是《大同书》的最早草本。1902年避居印度时,康有为先生始作《大同书》,但是,《大同书》的成书时间较晚,而且一直没有完稿。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亡命海外,周游欧美诸国,对《大同书》又作了补充和修改。

对《大同书》,康有为先生一直秘不示人,只在陈千秋、梁启超等关系密切的弟子中流传,因此,外界一直不知此书。到了1913年,《大同书》才首次刊于发刊的《不忍》杂志,而且只载了甲、乙两部分。直到1935年,亦即康有为先生去世八年后,《大同书》的书稿才经康有为先生的弟子们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印行。

我所以要讲述康有为先生的《大同书》的写作出版史,是想告诉大家,只选聘女人做现代意义上的小学的教师,在康有为先生还只是构想,而且这个构想在他有生之年也只敢在他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弟子之间秘传,而我国的新式小学却自1912年始,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考证: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教育设计者们,教育决策者们,教育实践者们是否知道或者也有康有为先生这样的思想,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指出,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在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有人说这样不利于男孩子的成长,必须改变小学教师的性别比。

我的问题是,这个事实的存在,有没有康有为先生的功劳?是历史之过,还是今人之错?是历史的惯性,还是我们的惰性?是我们继承了历史,还是我们创造了历史?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礼记康有为小学教师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刘辉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康有为撰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