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的教育情怀

2009-12-11 09:32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华数学教育

和 茗

他,生于教育世家,怀揣梦想,潜心教学,在中学数学王国里自由驰骋。

他,就是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吴新华,广州大学数学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

吴新华出生在粤北山区的小县城——新丰县。

祖父、父亲和他都做中学校长,父亲和他同是广东省数学特级教师,这样的教育世家在广东少见,在全国也是不多的。

他的祖父吴自强解放前曾是江西名校南昌一中校长。抗战时期,带领学校辗转江西省多个乡镇,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并立下 “以学校为家,以教育为命,为中华尽忠,为民族尽孝”的家训。反右时他被错划为右派。

受祖父的牵连,他的父亲吴南光在1957年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粤北贫困山区——新丰县,担任当地数学教师,业绩突出。“文革”浩劫时他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最后被下放到梅坑乡村接受劳动改造。“四人帮”被打倒后,他很快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于1979年携全家回到新丰县城。

吴新华1981年参加高考,考入广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吴新华后来回忆说,选择数学系是因为他父母都是数学老师,他觉得自己“比较有数学细胞。”在大学期间,由于吴新华成绩优异,思想进步,毕业时被学院确定为从政下基层锻炼将来当干部的对象。然而,面对从政或从教的选择,吴新华毅然选择了从教。回想当年自己的选择,他一点也没有犹豫:“我一直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从来没有别的想法。”

“教书适合我的个性,我备课很轻松,能快速准备好各个单元要讲授的内容。到了教室见了学生,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令我最为惊叹的是,当我看着我的学生——即使是那些当时最不情愿上学的、最调皮的学生在数年之后,变得成熟并充满自信;他们无论在地位、学术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我一看到学生们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我这个做教师的就会激动得流热泪,感到幸福,而且是终身的幸福……”

引领学生进入数学自由王国

吴新华长期担任高中的数学教学工作。他不仅带领学生在数学高考中有杰出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学生带入了理想学习境界的自由王国里,并与之携手,自由驰骋,纵横无碍。他就像庄子描绘“庖丁解牛”获得很高的“操刀”艺术时那样:“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亦如庄子在描述“庖丁”的“操刀”成就时所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廿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吴新华形成了“课堂紧张、活泼、高效率”,“课后独立、自由、低负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有一种踏实的作风。吴新华刚参加工作时,曾坚持3年记教学日记。另外,通过多次循环教学,他逐步完善了一套教案,积累与整理了一套精妙的教学资料。此后他高中三个年级的大部分数学课可以不带课本、教案,只靠一支粉笔就可以把一堂课上得精彩,学生所问的题目除竞赛题外几乎都是当场给予解答。这种本事就是从他的“踏实”用功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辛勤的工作,回报也是丰厚的。尤其是2004年高考,他所教的班数学800分以上4人,700分以上27人,平均分高达717分,创中山市数学高考新记录;2005年他教的学生岑权军在高考中数学成绩以889分名列全省第二;2007年,他班上的学生何玉婵以高考数学141分名列中山市第一,他所教班的数学高考平均分达125分之高。

他认为仅有“得英才而教之一乐也”的想法是守株待兔的,有“育出英才一乐也”的想法才是主动出击,即质量得靠主动付出来获得。1999年他担任德育主任,又教高三一个班数学课,已经满工作量了,学校突然又要求他带数学学科竞赛,他二话不说,就承担下来。

2001年他担任学校奥林匹克数学主教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他培养了近40位省赛区一等奖的数学英才。他所教的学生林伟明获1999年全国高中联赛省一等奖,不仅让中山纪念中学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获奖总人数名列全省第三。此后他的学生年年多人在省内获数学联赛一等奖。2003—2006年纪中连续四年获奖总人数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华师附中和深圳中学;2007年他的学生获省一等奖12人,名列全省第一,黄晨笛、许大昕同学以全省第一、二名的好成绩进奥赛冬令营,获国家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

是他,把学生引入到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他说:“片面追求升学率,必然把日常教学演变成升学教学、应试教学;为了高分而过分强调题型,对教学内容不断膨胀和加深,大搞解题战术;为了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股脑儿往下讲,这样的教学后患无穷。”

他追求的就是一种让学生乐学的境界。

锻造领导力:名师的新课题

吴新华在25年的中学教育生涯中,先后当过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主任、学科竞赛主教练,工作经历不可谓不全面,对教育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入。2002年成为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吴新华在教学上制定出了如下原则: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关注课堂、决战课堂、决胜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科学实施有效教学,杜绝无效或低效教学;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给天才留空间,给中才立规矩,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使教学工作始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新华对教育工作和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落脚点主要在学生质量的评价上。他认为在现实的环境下,必须重视考试,把考试作为一门科学去对待。但考试不是目的,学校培养的不是考生,而是学生。他给学生经常讲这样一个观点:纪念中学既不是炼狱,也不是天堂,而是一个人成才的地方,既有苦,也有乐。在纪中读书的学生必须喜欢考试,不怕考试,不做考试的奴隶,而做考试的主人。

他认为作为一所优质的中学,培养出来的每个学生在高考中一定能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能拿到通往大学的一张最佳的船票。但这决不是他们的全部,学校应该尽可能培养素质全面的毕业生,在学生未来的征途上“可持续,能持续”。高考、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社会和家长还在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进入好的中学时,吴新华则在思考如何使学校成为当前最好的学校。其实,人们对优质中学的关注与向往,其核心无非就是教育的质量,质量致胜是优质中学教学管理不可动摇的理念。

吴新华在教学管理上提倡“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在理念上并重,在实践上贯通”的新型管理模式。吴新华认为,不管是理性的制度管理,还是柔性的人本管理,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最有效地促进教学秩序的规范化、教学行为的最优化,保证“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得到顺利执行,其落脚点都是为了最有效地服务于团队的发展及个体的成长。“纪中好,大家好;大家好,纪中才能更好”,吴新华经常对师生说着这句口头禅。

提倡唯学、唯新、唯风范的学习力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名校的优势,能否持续?能持续多久?已有的业绩已高居不下,如何在现有高度上再突破,再创新高?这些,都是吴新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吴新华为此提出了“唯学、唯新、唯风范”的学习力之道。

唯学,就是学而不厌。老师不仅是教育者,而更是学习者,只有学习的精彩,生命才能精彩;只有学习的成功,生命才能成功。通过学习可以提升科学精神,更加清楚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教书;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净化自己的教育情怀,用真诚和真爱来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做到制度化与人本化的完美结合;通过学习,还可以提升教师追求教育美的境界。

唯新,就是创造与更新。吴新华认为,做教育要甘于寂寞,只有踏踏实实的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做教育要敢亮剑,教学不妨果断些、勇敢些,能突破一些所谓的禁区;做教育要动脑筋,不求教育体系的完整,但求教育思路的深刻和独特;不求教育领域的拓展,但求教育结果的独特,努力出高招,努力出奇招,努力出实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否定“合理”的传统做法,先破后立,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因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唯风范,教师要努力成为大家。只有成为大家才有风范,怎样才能成为大家、具有大家风范呢?吴新华认为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去修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有自信又有谦虚,既有聪慧又善于表述;追求梦想,终身学习,一个有梦的人,必能做出一番事业;拥有选择的智慧,并用智慧选择成功;成为融合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教师就应该追求这样的风范。

有了这些学习力之道做后盾,实践更是游刃有余了。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他深知只有开放才能创新,守旧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落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借脑、富脑工程是追求卓越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最后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但一人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其结果至少是两种思想,并能碰发出新的思想。为此在2002年他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后就主动联系珠海一中、东莞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惠州一中、广州二中的有关领导建立六校教学交流圈,从全方位对学校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广泛的有益的研讨,并称之为“一小时交流圈”,实现了不同地区教育教学同城化的共同体。

吴新华说:“进入中山纪念中学,你一定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和学生们常谈的一句话。它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教师的承诺,更是我们最为欣赏的的美好愿景。”

“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给天才留空间,给中才立规矩,给庸才输智慧,给蠢才予启迪。把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学生最大的成功。这才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尊重。”

“让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公认、生活幸福,是教师生命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艺术,它是一个生命体持续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更需要来自教师本身的‘发展自觉。不自信的教师教不出自信的学生,不大气的教师教不出大气的学生。”

“让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学校要追求成长,而不仅仅是看成绩,只有学生和教师的成功,才是学校的真正成功。”

责任编辑萧田

(本栏投稿邮箱:xt6688107@sohu.com)

猜你喜欢
新华数学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大脚掌的小鸭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