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摘 要: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许多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其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的批改和评价。如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合理批改客观评价”。
关键词:对症下药 闪光点 呵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但是许多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和信心,其间虽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评价分不开。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评价往往逃不出“语言丰富、语句通顺、段落分明”或“详略不当、语序颠倒、语句平淡、中心不明确……”甚至“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甚至大笔一挥“重做”,如此大同小异,毫无创新的说教言辞。这样的评价,扼杀了学生写作文的自信与激情,甚至产生厌恶害怕写作文的排斥心理。
批改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肯定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更大限度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排斥心理,我认为值得深究。
一、避免泛谈 对症下药
由于各学年段的教学目标不同,要求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作文批改。评价和指导应该避免千篇一律,或面面俱到,这样才能达到以批促评,以评促改的目的。
例如有位学生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由于重点部分不突出,导致活动的“意义性”流失,表达效果不尽人意。我给他写下了这样的总批:你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作六要素,但如果能抓住“有意义”部分,将活动写得具体些,比如活动中的动作、神态,活动的气氛甚至你自己的感受描写得细致些,那就一定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了。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一下有了方向,修改后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一位学生写到为了在母亲节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他想了各种点子,为了表达这一内容,居然用了100多个字,我便在旁批注:“这里用上‘费尽心思怎么样?和《成语词典》交个朋友吧!”学生读完恍然大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放大闪光点 鼓励后进
近几年,很多教师致力于探索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作文的评价上,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效果。对于后进生,我只要求“通顺”就行了。不做苛求,避免他们产生畏难心理,保证作文的自觉性。
批改后进生的作文,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的不足。有一个学生,平日作文写不了几个字,可却在一次考试中连续用了“百花齐放、生机勃勃”两个成语来形容春天,这对我来说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给了他这样的评语:“你写得太棒了,尤其用上了这两个词语,让老师看到了美丽无比的春天,相信以后的文章中这样的优美词语会越来越多,只要你努力。”没想到他从此喜欢上作文,而且越写越有味道了。
在细微处寻找闪光点,并将它放大,有时夸他们字迹工整,有时夸他们选材新颖,有时让他们朗读好词好句,有时在习作中加以语言鼓励。比如一个基础较差但却努力的学生,我这么写到:“你写得很真实,尽管和别人还有点差距,但在老师心目中已经感受到那份努力。争取下次写得再长一点,更通顺点,好吗?”爱和赏识造就成功。这个学生的成绩也逐步升到了“良”。交流式、探讨式、鼓励式的评价,能点燃学生的信心之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客观评价 呵护童真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份成果。对孩子习作的赏识,能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孩子有孩子的“心声”“言为心声”,孩子们用最纯洁最幼稚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并不断地积蓄认识和情感,蓄势待发之时,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通过文字倾诉心绪。虽然孩子写出的文字多半是幼稚的,但是是真实的、可爱的、美丽的,因为那不含有半点的功利杂质。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所谓的“点拨”不过是:这样不行,那样不好。除了越俎代庖,就是挥棒扫伐。而智慧型的老师,却懂得欣赏童真,并由衷地呵护童心。曾经有个学生在学习“开、关”两个生字时突然举手说:“老师,我会做诗。”我请他发言,这位学生得意的站起来:“开关,关开,开开关关,一关不开”。顿时,班上同学都笑了起来。但我觉得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能够用“开、关”一口气说这么多内容,太不容易了,当即我就竖起大拇指:“你太棒了!只要你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从那以后,这位学生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作文的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好以后还要认真修改,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心。让我们努力将评价和批改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福州市首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