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009-12-11 09:39赖晓玲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赖晓玲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工作实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粗略见解。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由此引发的种种行为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中学生是青年中的主要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目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新课标指出:“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积极心理学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科学。本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工作实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粗略的见解。

一、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积极主动、预防方向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品质。把这种理念用于实践,要做到:

1.教给中学生心理基本知识,为学生积极心理提供理论基础。

心理知识贫乏是中学生遭遇心理困扰时使心理负担加剧甚至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活动课或团体辅导进行知识传授,例如:智能训练,帮助中学生对智力的本质有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训练活动,从而让学生懂得认识过程的规律;学习心理指导,可培养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此外,还有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悦纳自己、性心理教育等。

2.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状态。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积极心理状态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

首先,要发挥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各科任教师可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确立,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注意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同时,把该学科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传授、影响学生,如文科中优秀人物的人格品质,理科中对科学知识的积极探究精神等。

其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级是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角,通过作业、周记等活动材料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各种途径,专题化、系列化地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诚实、正直、自信心、自制力、调节能力等良好品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促使学生不断地认识、控制、完善自我。

最后,要注重实践,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淡化心理冲突,增进积极体验。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广泛地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丰富活动,从而活跃学生思想,调节情绪,淡化心理冲突。学生在课业的重负下,也渴盼有更多的机会锤炼与体现自我,松驰神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的目的。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还受家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家庭及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传播积极情感,培养乐观、宽容、协作等积极品质,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而努力。

二、重视对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重建学生的自信

学校要设置心理咨询室,培养专业教师,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学生因受社会不良刺激的诱惑及个体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知上的错乱、情感上的困惑、意志上的犹疑、行为上的迷失。心理咨询教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倾述,当咨询对象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后,内心会感到很轻松,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会转向理智的思考。为此,心理咨询教师要通过改变心境,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恢复理智,重建自信,进而通过咨询对象自身的努力,走上成功之路。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任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可以通过专题训练进行,主要包括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等等,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教给中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及对策,培养个体积极人格

情绪是人进行心理活动中的主要方面,情绪的自我调控直接影响心理活动的其他因素,中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会学生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对学生终生影响更大。例如: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指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个体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对自我有一个充分、全面、正确的了解,有利于对自我情绪的有效控制和调整。自我激励法:自我激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从而驱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转移调节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大脑皮层上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中心,如果另找一些新颖的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因此,当某种情绪激动起来时,为了不让它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转移问题,分散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换位思考法: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认识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从而得到新的结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衡。例如,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外,还有行为补偿法、宣泄不良情绪、咨询法等方法。

五、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是预防心理问题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教育功能在于预防性和发展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地协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

中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内容。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但相信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用积极的心态、行动,将会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造就充满活力的青年,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吴锡改,马君莉.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当今学校突显重要的科普工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