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优势,优化语文教学

2009-12-11 09:39
新课程·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利用网络自然段

曹 红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灵活的交互性、超越时空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一、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拓展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如《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在预习时我让学生上网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伊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互联网,“利”在课堂上。首先,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其次,肯定了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拓宽了课文学习的渠道,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做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教师没有提供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利用网络的形象性,增强课堂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利用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如《九寨沟》一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九寨沟的美妙景象。学生看到九寨沟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促进自主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让学生自学。在这里,教师设计了类似BBS的一个“课堂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交流的伙伴,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有所得。从这一现象中不难发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小学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利用网络自然段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验证房地产灰犀牛之说
美丽的秋天
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果初探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