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艳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多设、巧设疑问,只有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设计课堂疑问,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计 艺术尝试
正文:课堂提问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以谈话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关键作用。而教学的艺术则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
一、课堂提问应服务于教材重难点,讲究目标的明确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快速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恰当地设计每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提出问题时,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材的预习程度,结合课文内容,在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精心设计好提问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目的在于,通过必要的提问,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加深学生对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从消极的听课者变成自学为主的探索者和思考者。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学生实际,讲求方法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益等起着重要作用。问题的提出,越是具体明确,给学生提供的思考方向也就越清晰。问题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则学生回答也就不清楚,不具体,不全面,甚至答非所问。心理学表明,学生心理的认识原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这样循规蹈矩,把问题设计得尽可能接近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不要造成学生对过难问题的茫然无奈,感觉索然无味而产生“反思”的情绪。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授《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意想让学生了解卷云的特征,他并没有直接问学生“卷云有什么特征?”而是说:“有些云叫卷云,有谁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卷字吗?”问题提出的具体明确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达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含义明白,使学生略加思考就能知其意。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更要注意通俗、顺畅、明了、简洁。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而提问应抓住学生爱面子、竞争心强的特点,采用乱点兵、抢答式、小组赛、提名回答等形式,使学生课堂精力集中,倾听问题。旨在抓住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渴望展示自己的特点,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领会、掌握知识。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提问时,我首先把学生分成三组,采用抢答赛的形式,问:本课的作者是谁?哪国人?著名作品有哪些?文中写了几个场面?问题一出,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思维相当活跃。接着采用指名回答,问: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揭露了什么?小男孩为什么敢说真话?他告诉我们什么?什么叫童话?童话的特点等等问题。在指名回答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相对学习好、中、差的学生都要顾及。学生都担心会叫自己而又渴望叫到自己,因而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也会聚精会神去听。虽然不可能所有同学都回答,但其他同学在听答中,参与中,也逐步加深了知识印象而牢固掌握。尽管短短的几分钟,却紧紧地牵动了同学的心,在紧张、活泼、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潜移默化领会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正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课堂提问应正视学困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不直接不是说没有明确答案,而是答案不是现成的,至少学生不思考是无法从教材中直接找到明确答案的,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够回答上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思考,在头脑中转几个弯,才能想出问题的答案。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求知欲与认知水平同心理发展的特征正处在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没有兴趣,甚至放弃厌恶某科的学习,往往与他们学习的一次次成绩失利造成的悲观失望心理有关,而每获得一次成功,学习积极性就明显提高。因此,学困生更需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的教师给予温暖和爱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课堂教学的提问就应该尽量视不同学生的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各得所其。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首先考虑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学生,尽量以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的加以启发和提示,力争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合乎自己的课堂节拍,把比较容易的留给他们,不怕他们答错,错了给予他们温和的纠正和鼓励,答对了给予诚恳的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以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研究问题的启发性,注意设计出那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
总之,问是为了思。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不是好问题;学生做答只能是照本宣科,没有独立见解,也不是好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提问技巧,提出好的问题,并做到决不亏待优等生,全面推进中等生,十分厚爱学困生,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理解、作答。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知识的实际,以教材的重点为圆心,以服务于重点的知识网络为半径画圆,与重点无关的知识,不应设计在问题中。
参考文献:
1.《儿童教育心理学》李维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现代教育学》乌美娜编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3.《实用教育新法》卢子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