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静 赵爱红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泛在学习迅速得到发展,并对传统教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何将泛在学习很好地整合到传统课堂中,提高学习、教学效果,成为现今的一大难题。首先阐述泛在学习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泛在学习的定义及其特征,最后在前者的理论基础上,尝试设计一个将泛在学习融入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泛在学习;学习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7-0007-03
Learning Pattern Designs of Which Ubiquitous Learning Being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Classroom//Wang Wenjing, Zhao Aiho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Ubiquitous learning develops rapidly, and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implications to tradition teaching. How to integratedUbiquitous learning well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improv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oday. This paper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Ubiquitouslearning, then furth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in the end, in the formers rationale, tries to design a learning Pattern of which Ubiquitous learning being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classroom.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learning Pattern; desig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1 研究的问题
1.1 问题的提出泛在学习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研究很多,但都仅仅是针对其自身进行研究,对于把泛在学习利用到课堂上,利用到传统教学当中,至今还很少。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设计出一套适合把泛在学习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得当下的学习模式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1.2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来开展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对泛在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之后,设计出泛在学习融入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模式。
1.3 研究内容具体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泛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征的进一步阐述;第二部分在之前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一学习模式,将泛在学习融入传统课堂中。
2 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2.1 国外历史和现状1988年美国的Mark Weiser提出泛在计算这一概念,他认为“虽然我们通过眼镜来看事物,可是已经不会注意到眼镜了,然而现在计算机却过分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他希望有一天人们使用计算机可以像戴手表、穿衣服一样自然。Mark Weiser这样描述泛在:必须和网络相连、用户界面是不可见的、计算机必须在真实世界的任何地方得到使用、依赖于使用者情况(地址、身份证、设备、时间、温度、光明、天气等)的这种现象必须改变[1]。
国际远程教育专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主持了欧盟的达·芬奇研究计划中一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项目。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e-Europe Action Plan)特别开展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LL)和南非普里多利亚大学等也进行了移动学习项目研究[2]。之后日韩专家更是提出“泛在网络”。
2.2 国内历史和现状2004年“泛在学习”开始传入中国。2004年12月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泛网论坛”在北京召开。之后,中国广大教育者不断地深层次地对其进行研究,发表许多学术文章。其中有些文章介绍了泛在学习的由来,有的文章介绍了支持泛在学习的平台、门户,还有的文章把泛在学习作为引领高等教育变革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对于泛在学习的理论以及媒体的研究都较为深入。
3 泛在学习
3.1 泛在学习的定义2007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上做了2次关于“1∶1数字化学习”的专题,在其中提到的定义是: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3]。
3.2 泛在学习的特征分析
1)泛在学习的3A。不论何时,不论何处,不论是何种设备,只要学习者有想要学习的意愿,都可以进行学习。
2)泛在学习的永久性。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因为泛在学习是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主动学习,泛在教学一直存在。
3)泛在学习的及时性。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4)泛在学习的可获取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入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的,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
5)泛在学习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同步或异步地与专家、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互。因此,专家成为一种更易接近的资源,而知识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6)泛在学习的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学习可以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可以以自然有效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这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注意问题情境的特点。
7)泛在学习的适应性。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8)泛在学习的协作性。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9)泛在学习的主动性。泛在学习与传统学习不同的是学习者都是要求进行主动学习,都有很强的学习意愿[4]。
4 泛在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设计
如图1所示,一共分4个大的模块,分别是准备模块、教学模块、评价模块和课后练习模块。
4.1 准备模块
1)师生以及家长培训。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的使用得到很大的普及,但是仅仅局限于校校通以及班班通是不够的,这里需要把泛在学习介绍给广大的师生以及家长,如泛在学习的定义、泛在学习的优点、泛在学习能带来的划时代的好处等。通过相关的培训后,希望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能从心底接受泛在学习。
2)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准备。在传统学习中结合泛在学习,必须准备一系列的电子版学习资源,并且力求资源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作为泛在学习的倡导者,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后,应该帮助教师准备好学习资源。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断上网搜集资源、整理资料、归类,并且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学习资源的发布顺序也要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3)多媒体平台的选择与设计。为了更好地配合泛在学习,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平台来配合,像魔灯平台以及电子白板都还不错,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建立一个虚拟学习社区,之后在该社区中放入学习资源。
4)小组分工。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亦可自行组成小组。
5)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泛在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资源环境、媒体硬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设计。资源环境的设计即是教师以及教学设计专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丰富的、设计合理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多样,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音视频的材料。媒体硬件环境的设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提供与准备,随身携带的硬件设备的选择等,以及学习网络的架构等。社会文化环境的设计即在进行泛在学习之前,对学习者周围的人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学习者生活、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对泛在学习的兴趣,自觉使用泛在学习。
4.2 教学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基于任务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教师指导、成果展示。事先教师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由小组自己选择任务;接下来由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在小组分工合作中,注意要做到人人都有分工,不能让一个成员闲着,等待其他成员的帮助。教师在这里也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把脱离任务的成员拉回任务完成过程中。
4.3 评价模块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这里改变以往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向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性的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其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广泛性和公平性。
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不再是传统教学时单一地依据学生的一次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采用评价内容的多元性,那么“内容”包括哪些呢?由于泛在学习的融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进行,评价内容就显得比较丰富。在这里列出几个评价内容,分别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交互情况、学生上传作业情况、作业的优劣、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很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3)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方式改变以往的学期结束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将成绩单分发给学生的方式。泛在学习融入传统教学之后,评价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有在线的评价、面对面的评价,而且评价随时可进行。其中在线评价是指通过网络,教师在相应的虚拟学习平台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旦学生的学习出现某种问题,教师即可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学生在平台中进行评价,帮助同学解决问题。面对面的评价和传统教学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评价发生的时间不同,只要教师发现问题,即可进行评价。
4.4 练习模块练习模块是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由于是泛在学习,课后的练习也是由教师、学生以及专家共同完成的。学生可以在媒体平台上记录相应的练习进度,和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以及练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专家以及学生都可以帮助解决一系列的疑难问题。学生要是在课堂中还有很多难解的问题,可以借助平台或者其他的交互手段向教师或者是专家咨询,并且时时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保证不会落下。之后即是学生上传练习,其他学生、教师等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学生依据评价做相应的修改,之后又是评价、修改,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5 待解决的问题
将泛在学习融入传统教学中产生很多优点,对改进目前的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具体的实施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硬件的问题、推广的问题等。就设备的问题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只能是在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实施,在一般的城市很难推广。等到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很快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还有待解决,就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问题。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的存在,学生被迫学习,而在课后的泛在学习中,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怎样被激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6 发展趋势和建议
泛在学习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是非常快速的。随着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泛在的终身学习在时代的发展中应运而生。200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给市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便捷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机会,使每一个市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每一个市民学习的愿望,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将上海建成一个学习型城市。未来,泛在学习势必会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5]。
参考文献
[1]Zhao Hailan,Park Jung-Hwan.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Solution to Education Problem[J].开放教
育研究,2006,12(4):61-62
[2]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6(3):107
[3]韦娟,李新房.泛在学习研究微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15
[4]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58-59
[5]王民,顾小清,李雪,肖军.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