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注重学生个性对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009-12-10 06:48撒光龙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素质教育发展

撒光龙

当前,面对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的教育,它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基础义务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新课标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因此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重视人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发展,而人的个性发展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概括起来,有自尊性(独立性)、创造性、完整性等方面。所以,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应从注重人的个性入手,在教学中,教育者在发展人的独立性方面不能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对象、文化知识的载体,还要把他们视为教育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作用转化为学生个性能力的自我教育意识。重视个性发展教育是避免“应试教育”采用一个模子铸造学生的有效途径,注重个性的素质教育,可以使受教育的主体有自主性,对所接受的教育有兴趣,有动力,有独到性地向良性方面发展。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只能总体要求学生的共性,现行教育重视应试能力培养,这样使学生的特有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育中抹杀学生独立人格,于是使共性不能全面有效地发展,使个性不能从共性中突现出来,“从而造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素质教育P233)。重视个性对发展素质教育,人在受教育活动中发挥能动性作用的一面。从世纪性教育来思考,我们不应该是仅仅从应试行列里选拔人才的人才性教育,而应该是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普遍人才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懂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扬长避短。我们知道,“个性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联系”,“个性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心理学》P215)。因为个性形成的生活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先天因素,其次是受教育环境(作为学生是家庭和学校)。马克思说得好:“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把握学生已有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性的有效发展。因为,只有在人的生活活动基础上才能形成人的一定的个性发展。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学者和医师早就认识到了。例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三种个性类型。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孔子看来,他的学生子路“志大言大”,“好勇”而“粗暴”,是属“狂”的属性;他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有所不为”,是属于保守的、比较拘谨的、“狷”的类型。其他学生多半属于“中”的类型,指属于中庸之道的人。(引《个性文库》P110)

从孔子的教例中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对发展素质教育,完美学生个性,促成各类人才,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们长年的任教工作中,每个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者在识别学生的过程当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受教育的学生都有学习、纪律、品德、生活心态(诚实、勇敢、人生观正确,胆小怕事,弄虚作假)、情感(学生意志坚强,能面对困难,而有的始终情绪低落,神情沮丧,甚至在情感上走极端,性格粗暴,态度蛮横,对教育引导不予理睬)、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表现。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发展自我。”因为每个生命都有他值得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好好地对待每位学生,不断地了解他们,精心地打造他们的自我形象,将会使我们的学生拥有一份美丽而无悔的人生,这是我们教育的基本目标之所在。面对这一现实性问题,作为教育者要能够鉴别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做到育人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量体裁衣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与学中注重学生的“长”、“短”之别,做到以“长”引“短”,突出长处,兼顾其他全面发展(学生)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乐于教而又乐于学”当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回民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素质教育发展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